全国2019奶奶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下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体现其学习方法的观点是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有教无类
2.问卷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以下关于问卷法实施的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问卷中的题目数量不应过多
B.问卷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
C.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
D.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开放式形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封闭式形式
3.被世人公认的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疼病研究》B.《精神分析引论》
C.《梦的解析》D.《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4.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中,以下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A.守恒性B.去自我中心主义C.具体逻辑推理D.命题推理
5.第一个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关系的是
A.高尔顿B.孟德尔
C.詹森D.高德尔得
6.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中间环节是
A.教育措施的提出B.激发个体新需要的产生
C.知识的领会D.个体心理发展
7.个体的身高在人的一生中增加最快的时期是
A.婴幼儿期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8.幼儿游戏的最高级形式是
A.集体游戏B.创造性游戏C.教学游戏D.活动性游戏
9.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当他们对不同的对象能做出有很大差别的反应时,表明其正处于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B.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
C.特定的依恋阶段D.目标调整的参与阶段
10.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B.学校学习
C.体育训练D.德育训练
11.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指的是
A.角色采择B.去自我中心主义
C.角色替换D.社会角色
12.有研究者通过记录个体大脑皮层的脑电活动变化发现,在4-20岁之间,有两个显著加速期。第一个发生在5~6岁,第二个发生在
A.9~10岁B.11~12岁
C.13~14岁D.17-18岁
13.初中生既能注意到课程的讲解,又能抄写笔记,还能注意到课文的前后联系。这主要体现了他们注意发展的新特点是
A.稳定性提高B.选择性增强
C.注意转移灵活D.注意分配能力提高
14.初中生对表情的认知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认知表情的先后次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以下属于中等水平认知的是
A.对惊讶、恐惧的识别B.对厌恶的识别
C.对轻蔑的识别D.对高兴和愤怒的识别
15.高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在学习动机上,占优势的是
A.内在学习动机B.外在学习动机
C.直接学习动机D.近期学习动机
16.自我形象受到个体的空前关注是在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
17.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指的是
A.年龄差异B.性别差异C.民族差异D.个体差异
18.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人格类型,其人格类型学说称为
A.性向说B.独立-顺从说
C.机能类型说D.场独立-场依存类型说
19.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B.桑代克
C.巴普洛夫D.皮亚杰
20.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其中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
A.情境B.协作
C.交流D.意义建构
21.奥苏伯尔提出了知识学习的同化论。同化论的核心是
A.新知识的增加B.旧知识的减少
C.新旧知识的转化D.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22.以下关于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正确的表述是
A.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其输入与输出的内容相同;而程序性知识是活动的,其输入与输出不同
B.从储存来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储存:而程序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与图式的形式来储存
C.从激活与提取来看,陈述性知识提取速度快;而程序性知识提取速度慢
D.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陈述性知识学习速度慢,遗忘也慢;而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快,遗忘速度也快
23.高斯说,有一条定理,我求证数年都没有解决。终于在两天之前我成功了……,像闪电一样,谜一下子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是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连接了起来。高斯所述现象主要体现的是
A.注意的集中性B.幻想的奇特性
C.逻辑的跳跃性D.成果的突发性
24.心理学上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的
A.推理现象B.迁移现象C.反馈现象D.归因现象
25.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一般顺序不正确的是
A.从“他律”到“自律”B.从“效果”到“动机”
C.从“自己”到“别人”D.从“片面”到“全面”
26.以下关于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中,属于客观原因的是
A.父母的溺爱、迁就
B.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C.道德意志薄弱
D.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7.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自我归因理论,将导致活动成败的因素归为稳定性、内外因和可控性三个维度,下列属于可控性维度的是
A.能力高低B.努力程度C.任务难度D.运气好坏
28.以下关于学习动机发展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外部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机相互交替和转化
B.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其组成比率随年龄增长保持稳定
C.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协调作用
D.学习动机可以迁移
29.教师检查教学效果,以确切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师查漏补缺,调整、改变教学方法、策略等的依据,这主要体现的教师角色身份是
A.教学的设计者B.教学的执行者
C.教学的监控者D.教学的评价者
30.影响教学监控能力的最主要的个人因素是
A.教师的动机B.教师的知识
C.教师的教育观念D.教师的情绪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