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发展社会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28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模式上,“综合发展模式”产生于( B )1-20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发展社会学中的制度学派中,强调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代表人物是( A )2-32
A.列维(Levy) B.斯梅尔瑟(Smelser)
C.贝拉(Bellah) D.哈根(Hagen)
3.发展社会学中的人格学派中,探讨创造型人格与社会发展的代表人物是( D )2-33
A.麦克莱兰(McClelland) B.葛斯(Geertz)
C.英格尔斯(Inkeles) D.哈根(Hagen)
4.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是( D )2-36
A.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
B.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内因
C.看不到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D.坚持“发展道路的同一论”
5.依附理论在探讨拉美国家脱贫途径中,法兰克提出了( B )3-43
A.综合派方案 B.革命派方案
C.改良派方案 D.中间派方案
6.在前工业工业革命时代,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是( C )5-87
A.增加劳动原料 B.改善劳动工具
C.提高劳动分工 D.增加劳动力
7.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______,城市化进程呈现减缓趋势,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 A )6-100
A.70% B.75%
C.80% D.85%
8.最早提出了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的是( D )7-121
A.李普赛特 B.亨廷顿
C.帕特南 D.托克维尔
9.在法国启蒙时期,强调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的是( C )8-140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拉美特利
10.认为理性是人类调节和控制自身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这是属于理性的( C )9-153
A.本体论内涵 B.认识论内涵
C.价值论内涵 D.方法论内涵
11.______,国家粮食局宣布“户粮挂钩”政策废除,需凭户口定量供应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宣告结束。( C )11-196
A.1978年 B.1998年
C.2001年 D.2003年
12.认为传统社会是“机械团结的社会”而现代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社会”的观点的是( B )12-205
A.斯宾塞 B.涂尔干
C.帕森斯 D.韦伯
13.基尼系数中,代表绝对不平等,财富全部收入集中于一人的状态的基尼系数是( D )14-221
A.0 B.0.5
C.0.75 D.1
14.反映贫富差距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的是( B ) 14-238
A.财富增值效应 B.马太效应
C.转型效应 D.倒“U”理论
15.在现代化进程中,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代表人物是( A )15-243
A.刘易斯 B.麦多斯
C.卡森 D.鲍姆
16.最早提出“失范”概念的是社会学家( A )16-255
A.涂尔干 B.默顿
C.英格尔斯 D.帕森斯
17.社会失序根据其发生范围的不同,可分为( B )16-257
A.建设性失序和破坏性失序 B.局部失序和整体失序
C.经济失序、政治失序和文化失序 D.结构失序和行为失序
18.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结构是( A )17-274
A.均衡发展战略和内向型区域结构 B.均衡发展战略和外向型区域结构
C.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内向型区域结构 D.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外向型区域结构
19.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中,______既依靠自我发展又靠政策推动而发展起来的地区。( C )17-280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环渤海地区 D.东海、南海旅游区
20.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有按照等级关系进行分层,______属于这种社会分层。( C )18-294
A.基于市场关系的社会分层 B.基于生产关系的社会分层
C.依据社会身份进行的分层 D.依据权力关系进行的分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特征是( CE )1-6
A.曲折性 B.前进性
C.渐进性 D.局部性
E.整体性
22.在华勒斯坦看来,边陲国家要突破边陲地位主要的途径是( ABC )3-50
A.把握时机 B.吸引外资
C.自力更生 D.自行研发
E.增加国内消费
23.在工业化动力的历史分析中,______在众多因素中是最重要的。( BD )5-88
A.技术进步 B.市场扩张
C.人口素质提升 D.信息传播
E.企业家精神
24.基督教神学培育的社会精神是( ACD )8-143
A.羔羊意识 B.公民意识
C.仆人意识 D.奴隶意识
E.兄弟意识
25.现代型社会的主要特征包含( ACD )9-163
A.市场经济 B.市民社会
C.民主政治 D.个人自由
E.社会保障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依附理论的学术渊源3-40
答:
依附理论的学术渊源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揭露资本主义扩张的破坏性的言论和著述;另一方面是新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和著述。
27.刘易斯的二元经济5-89
答:
整个经济体系分成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这个部门内部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过剩、人均收入极低;另一个是“现代”的工业部门,这个部门生产率较高,已经基本商业化并且纳入到国际贸易体制之中。
28. 离轨行为6-111
答:
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包括违反社会习俗或道德规范的一般离轨行为和违反法律的犯罪性离轨行为。
29.组织结构12-201
答:
所谓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所确立的相互关系形式,它具体包括组织设置、规范体系、职权系统、角色构成等要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0.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1-24
答: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
(1)强调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 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相和谐,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地 球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权利的同时应当保持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而不能凭借手中的知识和技术,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
(2)强调当代人在谋求生存与发展过程 中要正确处理好代际公平问题,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不应 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应该承认当代人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是平等 的,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 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机会。
(3)强调代内平 等的观念,即要实现当代人在发展机会、享受发展成果上的平等权利。
31.简述中国农业社会中的“内卷化”状态。5-91
答:
这种状态是指农民在其劳动边际产出低于其边际投入的状况下,仍然继续进行劳动投入。我们知道,边际产出会随着劳动的边际投人增加而增加,但是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增加会中止。在这个转折点之后,额外的劳动投入会导致边际产出的下降。在一个追求利润的生产者看来,这个转折点就是劳动投入的最佳点和中止点而内卷化状态下的农民则在这个点之后仍然进行劳动投入。
32.简述世俗化的基本特征。8-131
答:
(1)现实性
(2)理性化
(3)个人主义倾向
(4)社会参与性
33.简述对我国社会流动的合理化趋势的理解。10-183
答:
合理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从流动主体看,社会流动正在从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
(2)从流动客体看,社会流动正在从消极控制型向积极吸引型转变;
(3)从流动过程看,社会流动正在从有来无往、有进无出、有上无下的单向型流动向有来有往、有进有出、有上有下的双向型流动转变。
社会流动的日趋增加与合理,在微观上表明社会位置或社会地位的凝固性减弱而流动性增强,在宏观上表明社会结构的封闭性减弱而开放性增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4.论述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的区别。3-53
答:
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两种理论的创始者不同
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
(2)两种理论的分析单位不同
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分析单位是国家。
(3)两种理论的分析维度不同
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三维的,即核心、半边陲与边陲;依附理论的分析单位是二维的,即核心与边陲。
(4)两种理论建构的互动模式不同
世界体系论建构的互动模式即世界体系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动态结构,世界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或层级的国家都有上升或下降的可能;依附理论建构的互动模式即核心与边陲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相对封闭的静态格局,即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
(5)两种理论的政治目标不同
世界体系论的政治目标是通过改变现存的不平等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公平合理、民主自由的新世界体系;依附理论的政治目标是落后国家通过其国内体制改革和改变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来摆脱它们“低度发展”的困境。
35.论述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启示。7-125
答:
纵观世界300多年来的民主化进程和世界三次民主化浪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如下启示:
(1)深刻认识民主化的历史必然性
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的理想模式,民主有助于保持和平与安全、维护正义和人权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民主虽然源于西方,但现代民主的价值理念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因而,现代民主可以生成和存在于世界各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民主化是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过程。人类社会的民主化具有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民主化的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推进本土民主化。
(2)选择适合本国的民主化道路和民主化模式
世界三百多年的民主化进程和世界三次民主化浪潮表明,由于各国具体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各国实现民主化的道路与模式不可能相同。在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中,各国绝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应该充分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本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经济社会因素来选择适合本国的民主化道路和民主化模式,并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和时代条件下推进本国民主化进程,从而实现稳定持久的政治民主化。
(3)保持民主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
世界三次民主化浪潮表明,许多国家由于条件不成熟匆忙推动民主化进程而导致政局不稳,这种情况在苏联解体后独立的民主化国家中得到印证,许多国家由于选择所谓“休克疗法”的激进民主化道路而导致问题重重,政党竞争无 序,国家领导人更迭频繁,政局不稳,对民主化进程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之,民主化进程中的政治动荡可能导致民主化走向失败,因此,保持民主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4)防止民主化进程中的“软政权”现象出现
民主化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民主政府也并不都是有效解决国家和公共事务的政府。譬如仅凭微弱选票优势上台执政而缺乏足够民众基础的政府就是一种“软政权”,这种“软政权”往往是政府权威不足、施政软弱无力和 工作难有建树。这种情况在印度民主化进程中就曾出现过。
(5)防止民主化回潮,巩固民主化成果
世界三次民主化浪潮表明,尽管许多国家实现了民主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巩固,最终又回到威权政府。第一、二次民主化回潮的历史告诉我们,非内生型民主国家、民主条件较不完善的民主国家往往较难巩固民主化成果而容易重新转变为非民主国家,即出现所谓的民主化回潮。为此,在推动本国民主化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创造适合民主生成和生长的条件,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民主化道路,从而防止民主化回潮,巩固民主化成果。
36.论述当前中国社会失序的主要表现。16-258
答:
一、政治领域的失序现象。
政治领域的失序主要表现在权力腐败,即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公共权力作为一种“总体性资源”,被一部分官员当作资本投入到市场当中。
二、经济领域的失序现象。
自市场化改革以来,经济领域的失序大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从市场主体看,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行为存在盲目化和短期化倾向。
2、从市场客体看,市场上存在大量非法交易的客体。
3、从市场过程看,市场交易存在种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三、教育领域的失序现象。
在市场改革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滞后,以及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适当收费演变成了高收费和乱收费。另外,办学格局多元化在大大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办学主体质量的参差不齐和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
四、思想文化领域的失序现象。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纵深发展和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社会大众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一些人深感在精神上失去“家园”而变成了飘落无主的孤魂,因而抛弃所有道德约束,置一切自律的戒条于不顾。
五、社会生活领域的失序现象。
社会生活领域失序的突出表现是犯罪现象增多以及犯罪主体年轻化和犯罪活动组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