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论述题
1.“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答:“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华文化及其发展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其正面影响有:①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例如:儒家博施济众、成己成物的仁心,道家“万物与我为一”的宽容,佛家“普度众生”的情志,都是“天、地、人统一”观念的结晶。②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例如:自孔子提出“人能弘道”、“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之后,“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他们极力要把这种思想、志向、理想实现于现实社会之中,即使并不能够实现,也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求。③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诚明合能”中的“诚”,是“天”在“人”中之德,“明”是对于理想以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诚明合能”是要使人的心性修养与人我的和谐、对天地自然的顺应都融合为一,以培养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负面影响是:①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②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③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④“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
答: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知”是指认识“天道”、“人道”;“行”是指在生活中实践“天道”、“人道”;实躜伦理道德。因此,中国古代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3.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什么社会作用。
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以西周的宗教为例,西周的统治者把先王祖灵与天帝配合起来祭祀,用以表明天帝是周王室的保护神,周王室与天地有特殊的关系。为了保持天帝特殊的神性,规定除了王室,他人无权祭祀天帝。周代统治者还利用天命迷信和上帝的威力整饬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要求以敬天、保民、保命来约束自己。又如,殷商统治者掌握神权,主要是用来对付其统治下的人民和奴隶。殷商的奴隶不能祭祀上帝,也无法进行龟卜,他们受到统治者散布的上帝崇拜、天命迷信等说法的愚弄,往往自卑而驯服。
4.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集中表现是什么?它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答: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或倡导方便法门,或宣传圆融无碍思想,或以性净自悟为宗旨,都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例如:道教的《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太上灵宝元阳妙经》等经典就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禅宗的“知为心体”、“知觉是性”的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汉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也都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魏晋的玄学诗、南北朝的山水诗、唐诗、宋词、唐代吴道子的绘画,乃至平话、小说、戏曲、民间文学,也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5.董仲舒对儒学宗教化起什么作用?
答: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选取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为首列,将诸子百家一律罢斥,使儒学从此取得独尊地位。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由《易经》的阴阳学与战国以来盛行阴阳五行学融合而成。董仲舒认为,天地的精气合起来成一,分开来成阴阳,再分成春夏秋冬四时,配列东南中西北此五方成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天,人受天命而生,同天一样,也有阴阳五行,人是天之副,与天合而为一。董仲舒由此得出结论:“道(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依据这一结论,董仲舒取《春秋》所记天变、灾异广泛地予以附会穿凿,公羊学随之彻地阴阳五行化。这在董仲舒学说中是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部分,由此而使儒学走向迷信与神学,完全地宗教化了。
6.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宋明理学是儒、佛、道融合造就成的新儒学,它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宋明理学摄取的佛教思想,主要是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儒家本来是讲心性的,隋唐佛教把儒家的心性学说佛性化、本体化,从而形成了佛教特有的心性理论。他们认为,人的本体即是人自身的本性,把本体论和心性论统一起来讲求佛性,就有了成佛的根据。宋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人自己的义理之学中,表明这种义理学的实质是儒学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有明显的宗教功能。再者,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为此而提出的修行方法便是由“修心养性”转向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理学家们强调与实行的“半日读书,半日坐禅”,“主静、居敬”,“戒惧、慎独”即是如此。此种目的与方法,也是有宗教的意识、功能灌注于其中的。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