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模拟题 >

2021年7月江苏自考本科《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46)

发表时间:2021-05-12 15:25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五章

7.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①仁爱孝悌;②重义轻利;③谦和礼让;④真诚有信。此外,尚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当前,我国社会上还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思想、旧文化,诸如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以权谋私,见利忘义,不孝父母,不敬尊长,不懂礼貌,不讲信用,奢侈腐化,贪污受贿等。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非常必要的,是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

 

8.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如何为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赋予新的内涵?

答: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土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与其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不如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仁爱礼让、真诚有信、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毅顽强、重义轻利、团结他人而不结党营私、身处逆境而固守节操、好学自强、严于律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素养。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我们的理想人格应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不谋私利、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那些可以作为效法榜样的人。

 

9.为什么说诗、乐、舞三位一体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答: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或比《诗经》较早的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诗经》的各篇原来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的划分也正是依据不同的音乐风格。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反映十五个地区风土人情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京都地区的音乐视为正声。颂是一种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是边歌边舞的。风、雅、颂的划分,反映了当时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体现出了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诗、乐、舞三者特别是诗与乐密切结合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影响是深远的。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百戏和乐府民歌、隋唐的歌舞、唐五代和宋代早期的词,元代的散曲、杂剧、南戏以及以后的戏曲,都是诗、乐、舞或诗与乐密切结合的。

 

10.为什么说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

答:我们说中国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是指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在这些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地位的尊卑。如故宫的全部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其中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太和殿,是最主要的建筑,其他所有建筑都是从属于它的。这种带有礼制性的建筑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L记》中的宫室制度就是当时的宗教礼制在建筑上的物化。古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孔子曾批评管仲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为越礼,批评臧文仲建造住宅时用“山节藻税”为不智,说明建筑上的礼制观念在当时是十分严格的。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11.什么叫中和之荚?中和之荚的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什么影响?

答: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对于促进中国古代艺术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消极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教条,束缚了作家的思想,限制了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由抒发,使得古代艺术的感染力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这是历史时代局限的必然结果。

 

12.尊崇自然的审荚观念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一审美观念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答:崇尚自然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对音乐、绘画、诗歌、山水游记都有较大的影响。庄子把自己心目当中的理想音乐描绘成“天籁”、“天乐”,就是指的秉承天然元气的自然之乐。追求纯真自然,反对雕琢矫饰,是道家共同的审美风格。在陶渊明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山水自然之美成了人们自觉的审美对象,无论诗歌还是绘画,都把自然美景作为描绘的重点,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画,从此盛行起来。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他的田园诗描绘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并将自己美好的心灵影射在自然景物之上,虽所用语言平淡质朴、不加藻饰,所写景物真淳自然、·寻常可见,但由于作者“以心托物”,从而使散缓无奇的景物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情韵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直到今天,自然美仍然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国艺术审美观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