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2011.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解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内在地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切商品只有售卖出去,转换成货币,才表明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商品变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进行,商品生产者就可能破产。故D是正确选项。BC则因其表述不当而不能成立。至于A是属于另外的论题,本题只是分析商品经济中的矛盾,还未涉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矛盾。
【答案】D
【多选】(2017.19)马克思指出,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B.用剥削手段榨取剩余价值
C.用野蛮手段进行殖民掠夺
D.用资本手段获取市场暴利
【解析】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从而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的历史过程。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英国的“羊吃人”圈地运动最为典型,A正确。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自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劫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奴、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进行商业战争等途径,掠夺了大量财富,大大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C正确。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BD都是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但它们都是发生在资本原始积累完成以后的阶段里,即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不符合题意。
【答案】AC
【多选】(2012.18)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因此,我们不能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看成是“单向”的作用,否定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不能把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看成是“唯一”的作用因素或历史动力,否定其他社会因素的历史动力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有不同的重要作用。意识形态对社会形态有时起积极推动作用,有时起消极被动作用。所以,ABCD都是错误观点,但只有ABC符合题意,D选项与题干所列内容无关。
【答案】ABC
【多选】(2010.1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解析】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实践对科技的需要往往是通过经济危机这一对抗性的矛盾形式表现出来,迫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变革,C正确。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正孕育着新的革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锐意创新,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D正确。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A是把科学技术的作用绝对化的“科技决定论”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不是社会形态及更替的根本标志,作为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形态,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错误。
【答案】CD
【多选】(2010.20)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对社会发展整个过程的认识
【解析】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它不像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而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A错误。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B正确。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各个国家或民族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同样,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也不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遇挫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也不表明资本主义最后的胜利,C正确。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也永无止境,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历史,不能把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当作对社会发展整个过程的认识,D正确。
【答案】BCD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