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性质与生产力还不发达现状的统一。
一方面,就根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而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另一方面,就社会生产力水平或经济发展程度来讲,中国还处于不发达阶段,离开社会主义要求的经济现代化还有较大差距。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这样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特有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生产关系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之后,到社会生产力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历史阶段。因此,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怎样的历史特征?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以下本质特征:
①
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是总体资本家或资本家阶级支配的资本。
②
整个社会经济机制的主动轮是全体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个资本家是这个社会经济机制的一个个主动轮。
③
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的主体。
④
经济运行与发展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三、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实践表明,中国在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而只能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既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产生的标志,又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制度性根源。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标志。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在许多生产领域能够填补公有制经济的空白,补充公有制经济的不足。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合理地布局,
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好地支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
历史唯物论的发展观,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要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下述要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为什么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自发力量的合理控制。显然,
需要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和共同的理想,并通过能够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领导机构才能办到,这个条件形成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只有公有制经济发挥出主体和主导作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形成共同目标,相互支撑,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从战略的高度服从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统一步调,实现科学发展。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篇 利益主体
第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
一、什么是经济利益主体?
经济利益主体:
就是能够支配经济利益的生产,决定经济利益的分配和消费,在经济实践过程中能够发挥主动作用的经济利益获得者。
二、为什么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科学含义是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前提?
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
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前提。
三、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私两种所有制经济的利益主体并存,它们在社会性质上有何异同?
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
①
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他们以单个的私人资格,享有私有制经济关系赋予他们的利益;
②
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他们依法凭借私人占有的生产条件,主要以获取私人利益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
③
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们拥有私人决策权。他们是私有制经济机制中的“主动轮”,他们支配和控制属于自己的生产力,在依法纳税和维护职工合法经济权益的条件下,私人有权支配和决定生产以及成果的交换、分配;
④
私营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他们作为私人资本所有者,在获取的税后利润中,包含着对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因此,他们对雇佣劳动者存在剥削关系。
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
①
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他们作为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以总体劳动者的资格,共同享有他们联合占有的生产资料所赋予他们的物质利益;
②
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他们依法凭借共同占有的生产条件,以实现整体利益和每个劳动者个人利益的统一提高为目的,在社会化的物质生产条件下从事经营活动;
③
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他们通过民主决策程序,支配和控制属于联合劳动者的生产力,支配和决定生产及其成果的交换、分配。日常的经营管理,由自己推选的优秀代表实施,但是他们拥有按科学程序监督管理者的权利;
④
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个人与联合体之间实行等劳交换,劳动者个人之间要求各尽所能,开展劳动竞赛,团结互助。
四、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两种利益主体有何区别?
(1)利益主体作为总体劳动者的性质不同:
前者作为由全体劳动人民构成的总体劳动者,是从全社会来看的整体,因此,它在重视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同时,必定要追求全体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这种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后者是一定数量的自主联合起来的自然人构成的小范围的总体劳动者,尽管也是一个整体,也追求每个整体的共同利益,但是这些利益主体相互之间是独立的。
(2)利益主体的代表者不同:
前者只能由国家来代表。
后者的代表则是在劳动者自然人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中产生的行使集体所有权的代表机构。
(3)利益主体的结构不同:
前者由全社会范围的劳动人民构成的,其利益主体具有覆盖全国的庞大的纵横组织结构。
后者的内部组织结构一般来说,也有一定的层次,但是,是小范围的、比较简单的、地方性的。
(4)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方式不同:
前者利益关系的调节,要服从国家所有权机构根据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制定的统一原则。
后者在对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分配上,则可以有劳动者集体内部民主制定的分配方式来进行。
五、为什么说公有制经济和利益主体适应市场经济具有现实可能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有权关系也
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进行适当的分割,与此相应,
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在组织上划分为一定的层级,也是完全可行的。当然,各层级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相比,在社会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他们之间
不再是用阶级剥削关系串联起来,
而是由一定权责关系规定的协作分工关系串联起来的。
因此,
公有制经济和利益主体适应市场经济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六、中国的国有经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有何本质区别?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有经济具有某些
共同点:
1、
所有权都是国家的,都由国家管理机构控制;
2、
都对市场经济宏观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3、
都有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方面;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国有经济有如下特征:
1、
它不是为了解决对抗性的社会基本矛盾而产生的,而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前提。
2、
它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地设置国有资本利益主体管理机构?
国有资本面广量大,其利益主体组织结构的科学设置,是促使国有经济运行适应市场经济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1、从政府管理层面的经济关系来看,应努力克服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弊端,通过机构改革,处理好下述关系:
(1)
维护全民所有制经济利益与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利益的关系。
(2)
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与国有资本管理的关系。
(3)
管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经营性国有资本的关系。
(4)
国有资本所有权代表机构与授权的国有资本管理机构的关系。
2、从上下层管理级的关系来看,也应努力克服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弊端,通过机构改革,处理好下述关系:
(1)
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与企业资本经营的关系。
(2)
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与其下属国有企业三者的关系。
(3)
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的关系。
(4)
中央机构与区域经济机构的关系。
国有资本利益主体管理机构的设置,实质是国有资本的管理体制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如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作为利益主体的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如何更好地生产和实现。
八、怎样理解劳动者在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中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机构是
由自主联合的劳动者自然人构成的,在这种组织机构中,他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1、
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形式。
2、
劳动者在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组织结构中的分工是一种经济地位平等的社会分工。
3、
各层次劳动者的纵横分工是一种联合劳动的协作关系。
4、
各层级劳动者形成的是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生产关系。
九、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和理解。
走共同富裕道路:
1、
社会主义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实现社会公平。
2、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构成利益主体的联合劳动者内部,存在经济民主和共同利益,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做到发展依靠人民:
全民所有制经济利益主体作为由全体劳动人民构成的总体劳动者,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十、决定人的利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决定人的利益的社会条件
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利益的物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成果的分配关系,从而决定了利益分配的归属。人们是按照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取一定利益的。
十一、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1、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他们以单个的私人资格,享有私有制经济关系赋予他们的利益;
2、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他们依法凭借私人占有的生产条件,主要以获取私人利益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
3、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们拥有私人决策权。他们是私有制经济机制中的“主动轮”,他们支配和控制属于自己的生产力,在依法纳税和维护职工合法经济权益的条件下,私人有权支配和决定生产以及成果的交换、分配;
4、私营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他们作为私人资本所有者,在获取的税后利润中,包含着对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因此,他们对雇佣劳动者存在剥削关系。
十二、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1、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他们作为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以总体劳动者的资格,共同享有他们联合占有的生产资料所赋予他们的物质利益;
2、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他们依法凭借共同占有的生产条件,以实现整体利益和每个劳动者个人利益的统一提高为目的,在社会化的物质生产条件下从事经营活动;
3、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他们通过民主决策程序,支配和控制属于联合劳动者的生产力,支配和决定生产及其成果的交换、分配。日常的经营管理,由自己推选的优秀代表实施,但是他们拥有按科学程序监督管理者的权利;
4、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个人与联合体之间实行等劳交换,劳动者个人之间要求各尽所能,开展劳动竞赛,团结互助。
十三、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科学含义是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前提?
含义:
社会主义经济利益的主体不是生产资料私人所有者,而是共同占有社会化生产条件的自主联合的劳动者。
原因: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对于
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
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