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
一、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彻底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
独立自主、
民主自由、
文明富强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然性。
从国内看:
1、
在经济条件方面,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矿山、铁路、航运、制造、轻工、供电、供水、邮政、金融等大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形式的产业,初步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力物质条件。
2、
从阶级关系和政治力量对比方面看,五四运动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
3、
从指导思想方面的条件看,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产生了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中国共产党。
从国际看:
1、
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政治干涉和领土侵占,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加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中国革命只能把中国社会引向社会主义,而别无其他选择。
二、为什么说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中国是在经济基础非常落后,国情极为复杂的情况下进行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受的曲折,主要是指导思想失误,脱离了中国的实际造成的。
(1)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过急的偏差。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冒进。
(3)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
1978年,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建国以来“左”的思想错误,使中国的经济建设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
问题并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在于没有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脱离了实际,没有遵循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而一旦主观符合了客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能充分的显示出来。
2、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
在工业方面,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3)
在农业方面,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和丰年有余。
(4)
交通运输等设施增长较快。
(5)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中国要解决十几亿人的贫困问题,十几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有少数人会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我们必须坚定信念,中国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只能靠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如果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那么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
三、为什么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和坎坷。以往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错误,1、
主要是因为脱离了中国国情;
2、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做了简单和教条化的理解;
3、
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回顾和总结历史教训,得出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应当把握以下要点: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2、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只要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巩固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前景一定能实现。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为什么要把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称为计划产品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在1957年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之后,有20年时间,形成一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经济体制。这是一种将社会主义经济与计划经济等同起来,而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运行的主要状态:
1、
生产效益不高;
2、
流通不畅;
3、
消费品短缺;
上述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实行了全国集中统一的纵向行政性计划管理方式,这种经济体制,从部门和地区到基层生产单位,从宏观到微观,是把全社会当作一个大工厂来计划组织安排的,这就是体制僵化的关键所在。这种体制的明显特点是:
经济运行的行政性统一调拨、排斥商品货币流通、排斥自发的社会分工、排斥对经济主体的竞争激励,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实质对应于扩大了的自然经济或产品经济,因此把这种经济体制称为计划产品经济更为确切。
二、中国在建国初期形成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
新中国成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面临着实现全国财政统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需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管理的经济体制。
主观原因:
①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观排斥市场经济,
成为寻求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的思想阻碍;
②
传统的市场经济观排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使人们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而加以抵制;
③
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讳言财利的传统观念影响很深,
阻碍着人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作用。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怎样在改革实践中确立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须突破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
1、
简要回顾党和政府在改革进程中对经济体制提法的演变。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经历了开始在个别场合提出,到正式提法被改变,直到最终取得全党的认同这样一个艰巨的过程。
2、
认识深化的过程。
3、
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目标是坚持改革实践,正确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
五、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
平等性、
竞争性、
开放性、
法制性,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在一起。 不仅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
唯物史观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的过程。
2、
商品货币关系不等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
3、
商品货币关系可以与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结合。
4、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存在商品生产,是由于间接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而这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六、我国30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当前还面临着哪些迫切问题需要解决?谈谈你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国30年改革的成功经验:
1、
必须坚持以社会和谐为目标;
2、
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人民生活状况的好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建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3、
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
必须坚持社会体制改革创新;
5、
必须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当前面临的问题:
1、
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高;
2、
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人差距不断扩大;
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别;
4、
城乡要素市场不均等,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5、
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6、
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缓慢,整合支农资金困难重重。
解决问题的思路:
1、
改革财税体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2、
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体制机制;
3、
改革城乡分割的公共服务体制,为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均等化公共服务;
4、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体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并从制度上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5、
加快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农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
6、
改革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加快支农资金整合步伐。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以下本质特征:
①
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是总体资本家或资本家阶级支配的资本。
②
整个社会经济机制的主动轮是全体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个资本家是这个社会经济机制的一个个主动轮。
③
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的主体。
④
经济运行与发展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