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埋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166.《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167.“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168.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169.“五服”: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
170.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171.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172.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
17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17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17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17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17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178.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
17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8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152.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181.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关系。这一命题是《札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项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都能提到提高的双向互动过程。
182.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在巫术中,用咒语就可以降妖除魔,这样语言就有了特殊的魔力。
183.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184.历法: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计时方式的方法。
185.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个传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等灵物驮到人间的。
186.《齐民要术》:作者是北魏贾思勰,其性质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书中提到要注重提高单位产量,而不要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等主张,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方面的智慧。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