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2019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史》常考六
发表时间:2019-01-21 09:51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理想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什么?)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统一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学习群众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内容讲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是社会形态更替规律)和动力系统(四大动力)。
经济动力(基本动力):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政治动力(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革命和改革);
文化动力: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
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合,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选择)
(1)地理环境:人类目前唯一生存场所,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作用。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2)人口因素:物质生产的前提,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反对人口决定论。
(3)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简答、选择)
生产方式是人类和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1)社会意识的类型
社会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社会意识的特点——相对独立性◆(简答、选择)
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非完全同步;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选择)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选择)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
注:① 这种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
注:② 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什么?)
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其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标准;
再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的四类要素: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渗透性要素(自然科学)、准备性要素(教育),后三者为虚体性要素
(1)劳动者: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生产工具是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可以分为两大类,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层含义:
1、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之中,与之结合;
2、现代生产过程表现为:科学—技术——生产,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二)生产关系
1、定义: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2、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
其中,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原因:(1)它是生产进行的前提(2)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3)决定人们的地位(4)决定分配方式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a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b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两者之间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发展
(一)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按生产关系)选择
(1)五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三分法:
A、根据人的发展状况: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B、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形式划分: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3)五分法和三分法的关系:
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原始+奴隶+封建;
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按生产力水平)
(1)石器时代=渔猎社会 (2)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农业社会
(3)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社会 (4)电子时代=信息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任何人都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各种历史合力的结果,这种合力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包括社会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的发展也必然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四)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是指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共性特征。纵向上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横
向上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下不同国家民族发展历史具有共同性。
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同一形态的不同国家各有其特点;
2、各个国家在不同形态中典型意义不同;
3、社会形态过度形式各有特点;
4、各国发展可能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