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2019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史》常考五
发表时间:2019-01-21 09:50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丰富性
2、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3)两者之间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二是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
a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简答)
1、反复性: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主客体的局限决定
(1)从认识客体方面看:事物本身是复杂的;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社会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2)从认识主体方面看:认识受主体立场、观点、方法和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的影响。
2、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个体和群体认识有限
3、无限性: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是辩证统一的。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
4、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1、真理和谬误
(1)真理的含义:正确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对立:真理和谬误在可以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统一: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1)真理客观性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真理内容客观,人类认识能力无限,这两点都是绝对的
(3)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某一层次的认识,真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限
(4)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2)实用主义提出有用即真理
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1)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可以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对照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选择)
3、实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性: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可以对一切认识做出检验
(2)不确定性:实践是具体的,有局限的,可能一时无法检验真理;实践检验真理具有反复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对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价值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
2、统一: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真理具有价值属性,真理的价值属性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真理有四大功能:指导实践、再认识 、教育和激励)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