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复习资料:2019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史》常考四

发表时间:2019-01-21 09:46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
1、定义: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规律的分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1)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2)决定人类思想动机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有规律的;
(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客观物质条件制约,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发展的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2)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
A劳动使猿脑变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B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是社会的产物(选择)
3、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本章属于认识论范畴,重点掌握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运动的规律、特点,真理的属性等知识点。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简答、选择)
①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新的经验和认识工具 C.实践能够推动认识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主体——具备认知能力的人
(1)认识主体的性质: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2)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
2、认识客体——人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②
注:②认识的客体不是整个外部世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人的认识活动能够达到的世界。
(1)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和对象性
(2)认识客体的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
(1)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实践关系是主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关系。
(2)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一方面主体把客体转化为思想观念,使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主体又把实践中得来的关于客体的思想观念通过实践转化为新的客体,使主体客体化。
4、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③
注:③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承认先有客体(外部物质世界),后才有主体对它的反映(意识/认识),即从物到感觉,因而同唯心论(意识先于物质)划清了界限;同时又认为客体可以为主体反映(即外部世界可知),因而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它主张能动反映(创造性的反映),而非被动的照镜子似的机械的反映(所见即所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论断意义在于可以划清以下三大界限:
(1)唯物论的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唯心论的认识论(从感觉到物):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可知论——不可知论
(3)辨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反映+创造,如ps)——旧唯物论的机械反映论(反映,如照镜子)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