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中等学校教学原则。(重点是前四个会单出题52题既是P166)
答:㈠教学整体性原则;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㈢直观性原则;㈣启发性原则;㈤循序渐进原则;㈥巩固性原则;㈦因材施教原则;㈧反馈调节原则;㈨师生协同原则;㈩教学最优化原则。
*52、中等学校教学原则中㈠教学整体性原则;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㈢直观性原则;㈣启发性原则四项原则的概念及要求。
㈠教学整体性原则
教学整体性原则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树立整体观念,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情境适时处理好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二是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与培养非认知因素的统一。三是坚持身心发展的统一。四是坚持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要真确解决和处理教学中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知和行的统一,学以致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二是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兴趣和品德的实际,三是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努力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㈢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教育史上一个古老的原则。它是为处理好教学中词、概念和事物及其形象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促进学生直接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掌握事物的本质;二是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注意与讲解相结合。
㈣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思维的活跃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探求知识,自觉掌握知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53、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以下方面。(P171)
答:一是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二是依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征。三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四是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五是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4、科学的教学评价必须遵循下列要求。
答:⑴客观性;⑵完整性;⑶一致性;⑷多渠道性;⑸发展性;⑹指导性;⑺计划性。
*55、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问题。
答:第一,以《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课程标准》是承载课程理念的纲领文件,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学科和单元的课程目标。第二,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内容。第四,以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为基础。第五,预设和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56、(关于上课P178)树立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观念。
答:第一,树立学习主体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者;第二,树立问题探究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第三,树立行为实践观,强化学生学习行为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四,树立个性差异观,承认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积极探索个别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努力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五,树立师生合作观,建立起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共同探讨、互学互动、教学相长;第六,树立生命发展观,把课堂教学看做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策动、相互强化,是生命活动的信息在交流和反馈,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57、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P179)
答:第一,要调动学生有意识的课前学习准备。第二,要创设有趣、真实的学习情境。第三,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式学习。第四,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第五,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58、划分德育目的层次的依据。(P193)
答:⑴依据社会生活实践对不同年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不同要求。⑵依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⑶德育工作实际的需要。
59、我国学校德育内容。(P194~203)
答:㈠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多、单)“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㈡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它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比如仁爱、诚实、勇敢、信心等。
㈢家庭美德教育;
㈣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意味着这样两个基本要求。第一,集体主义意味着适当的个人权益的承认。第二,集体主义意味着在个人权益得到适当肯定的条件下,集体利益具有至上性。
㈤爱国主义教育;
㈥民主与法制教育;
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主要应当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民主与法制教育本身。其次是与民主与法制教育相关的学校纪律教育。
㈦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道德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
*60、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P198)
答:第一,爱“祖国”与爱“国家”(或政府)。第二,“爱国”与“爱人类”。第三,爱国与改革开放。第四,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