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微生物工程
1.发酵工程包括天然微生物培养过程和人工控制培养过程两种方法。
2.细菌为单细胞原核生物。
3.常用工业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和病毒。
4.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多的细菌为杆菌。
5.螺旋菌根据其弯曲情况不同可分了孤菌及螺旋菌。
6.细菌大小一般为1~μm之间。
7.放线菌菌丝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8.放线菌最大的经济价值是产生抗生素。
9.酵母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为芽殖。
10.霉菌为多细胞真核生物。
11.病毒的复制包括吸附、浸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五个阶段。
12.培养基的组成菌体生长繁殖、产物生物合成、产品的分离精制以及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13.培养基的原材料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水和生产因子等五大类。
14.碳源在微生物细胞内的主要功能是构成细胞结构物质,供给能源及为次生代谢提供原料。
15.氮源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作为合成细胞原生质、生活活性物质、细胞结构物质和某谢代谢产物的原料。
16.无机盐的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某些生产活性物质的组成成分,参与细胞渗透压、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的调节等。
17.水常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内。
18.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代谢反应,作为反应的价质,提供氢、氧元素;参与物质运输;传递热量,调节体温。
19.培养基中的生长因素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20.化学物质来菌只适用于局部空间或某些器械消毒。
21.用于辐射灭菌的射线有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
22.紫外线杀菌最有效波长为2537
oA。
23.干热灭菌主要用于器械、溶器的灭菌。
24.湿热灭菌是直接采用蒸汽灭菌。
25.工业微生物选育的目的是改良菌种的特性,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
26.工业微生物选育的方法主要有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技术。
27.诱变育种的诱变因素主要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类。
28.诱变育种整个过程就是诱变和筛选的重复。
29.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的菌株称为工程菌。
30.斜面低温保藏微生物菌种是利用低温短期保存菌种方法。
31.液体石蜡封存法保存菌种不适用于能利用石蜡的微生物。
32.砂士管保存菌种的方法仅适用于产孢子的放线菌、霉菌以及产芽孢的细菌。
33.冷冻干燥保存法适用于各种菌种的保存。
34.超低温保藏菌种的方法有表面培养法、深层培养法、透析法和萃取培养法。
35.工业微生物细菌的培养方法有表面培养法、深层培养法、透析法和萃取培养法。
36.微生物细胞的液体表面培养方法都是气体在基质表面上进行交换。
37.液体表面培养法的优点就是简单易行,投资少及适用于小型生产。
38.液体深层培养法又可分为需氧深层培养和厌氧深层培养。
39.深层透气培养是在纯种条件下,强制通入无菌空气到密团发酵罐中进行培养的方式。
40.在分批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大致有四个阶段:迟滞期;对数生长期;平衡期;死亡期。
41.连续培养法的优点是设备利用率高,缺点是易于染菌。
42.碳源丰富造成的生理酸性营养环境不利于放线菌孢子形成。
43.一般情况下,干燥和限制营养可直接或间接诱导放线菌孢子形成。
44.霉菌的孢子培养,一般以大米、小米、玉米、麦米、麦粒等天然农产品为培养基。
45.细菌的斜面基多采用碳源限量而氮源丰富的配方。
46.微生物培养基,培养温度、pH值,溶解氧、培养时间、泡沫、CO
2、菌浓及产物浓度等有关。
47.微生物培养的温度应略低于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
48.大多数细菌适于中性或微碱性环境,放线菌喜微碱性,而酵母菌和霉菌则喜酸性。
49.发酵液的需氧量,受菌体浓度,基质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50.供融合用的亲株要求性能稳定并带有遗传标记,采用的遗传标记一般为营养缺陷型和抗生素抗性等遗传性状。
51.细菌和放线菌主要采用溶菌酶制备原生质体。
52.对于酵母菌和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则一般采用蜗牛酶和纤维素酶。
53.高渗培养基称为原生质体稳定液。
54.一般原生质体融合选用4000~6000分子量的聚乙二醇较好。
55.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主要有菌种的特性,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再生培养基成份,再生培养条件等。
56.酵母原生质体融合主要分为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融合及融合子的选择。
57.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中相关培养基为SI培养基,GPYG培养基,P
3培养基,PWP液,P培养基R培养基,R
2培养基及R
3培养基。
58.R
2、R
3培养基属于放线菌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
59.7,8-二甲基-10-(D-1
,-核糖基)异咯嗪即维生素B
2
60.氢化可的松属于糖皮质激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抗炎、抗过敏等。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