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2019年1月自考《外国文学史》章节知识十五
发表时间:2018-12-26 10:19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二节 斯丹达尔
一、生平与创作
1、斯丹达尔 (原名:亨利•贝尔 法国),自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的实现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 米兰时期:
《意大利绘画史》最先提出了有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
(2) 巴黎时期:(高峰时期)
主要成就:文艺评论和小说
《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篇美学宣言。
1827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作者通过爱情故事反映政治主题(小说的初步尝试)。
1829年著名的意大利题材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通过意大利烧碳党人米西瑞里与罗马贵族小姐法尼娜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9世纪初期意大利政治斗争的一个侧面。
183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创作的高峰。
(3)奇维塔维基亚时期:
《吕西安•娄凡》(《红与白》):揭露七月王朝的长篇小说。
《巴马修道院》:作者生前惟一获得成功的作品。
《红与黑》 原名:《于连》副标题“1830年纪事”
“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军装,代表资产阶级的力量。“黑”指教职人员的黑教袍,代表封建社会反动力量。书名象征: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
二、理解后简答题
1、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1)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3)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2、综合论述题:于连的形象分析: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3、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
(2)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
于连收到玛特儿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他即高兴又怀疑,即犹豫又自责心理活动互相冲突,揭示了他内心的冲突和感情的瞬间变化,突出了他的性格。(“要准备战斗”)
(3)斯丹达尔的“观念富有戏剧性”,他善于运用戏剧性冲突场面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结构严谨完美,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精确。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和德•瑞娜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爱生活为“纬”。
经纬交织、条理明晰。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条,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5)叙述风格简洁、朴素、逻辑分明、语言精确而富有表现力。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