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品
11.分析《并非鱼草之争》
一、说明主题的方法
1.从正、反两面说明主题,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
2.记者先从反面角度,介绍了德清县羊桑矛盾、鱼草矛盾并说明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生产的做法的危害,提出怎样在发展多种经营中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现实问题。
3.再从正面角度,介绍了受到专家赞赏的陆家湾大队的做法,回答了这一现实问题。
12.分析《夜宿车马店》
一、主题
通过记者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
二、人物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语言生动形象,人物语言更是独具个性,很有特色。
如周二旦的语言和贾满贵的语言
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又独具个性。从那个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农民欢乐的丰收喜悦,深化主题,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写作特色
通过子一家车马店里的所见所闻,以小见大,反映了我国广大农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可喜变化,构思巧妙,落笔点鸡枞,主题鲜明、深刻
13.分析《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
一、写作特色
揭示问题、剖析矛盾与解决问题而层层深入的写作特点。
一开篇:以名气大的九如斋南食店都难以买到火柴的典型事实,点明了长沙市火柴出现脱销的问题。
接着:探寻火柴脱销的原因,记者深入采访调查,从各个环节深入寻找造成火柴脱销的直接原因。
最后,着力分析火柴脱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交代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思路清晰,报道深刻,是一则工作通讯的 佳作。
14.分析《小城风光更迷人》
一、选材和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1.选材精当,选择了龙舟盛会上最有特色的三个场面:夜游、夺标、抢鸭,作为描写的重点。
2.夜游的突出特色是悠闲、文雅、别具情趣;夺标则精彩纷呈;抢鸭是妙趣横生、惊险浪漫,使得三个场面有声有色。
3.结合风貌通讯的特点,着力突出龙舟盛会的独特之处,选材上选取能反映龙舟盛会全貌的事实,既有宏观概括式的描写,也有具体的细节描写。
4.结构安排:根据龙舟盛会各项活动的安排,按照时间顺序对各个场面一一描写,突出龙舟盛会的热闹和精彩。
二、现场感
在夜游、夺标、抢鸭三部分都有现场感很强的描写。
1.夜游部分:对龙舟外形的描写
2. 夺标部分:对龙盘夺标场面的描写
3.抢鸭部分:对抢鸭全过程的生动描绘
这种表现手法,可以逼真展现采访对象的独特风貌,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留下生动、真实可信、深刻的印象,对写好风貌通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5.分析《“飞天”凌空》
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充分调动读者的想像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人物特写,突出特点要求具有趣味性、可读性。作者将专业性很强的跳水动作写的通俗易懂、扣人心弦,恰当地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3.既体现了吕伟动作轻快优美,并且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像力,使读者脑海形成一幅“飞天”的画卷,极具艺术感染力。
二、选材的主要特点
展现的是中国跳水姑娘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取冠军的激动瞬间。集中选取了吕伟在跳水过程中的1.7秒的时间跨度里,极有层次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6 .分析《“妈妈教我放鸭子”》
一、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
1.新闻价值:采访对象陈惠容是一名放鸭姑娘,18岁,全国最小的妇女代表,最小的“三八红旗手”
2.本文选择报道的是放鸭姑娘日常的普通劳动
3.针对采访对象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个性特征,作者并未过分渲染劳动艰辛,人物的勤劳,而是从放鸭姑娘的角度,展现了清新明快的放鸭图,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和谐统一。
二、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
采用第一人称自述口吻,使人物不生硬、不夸张,据哟独特的表达效果,拉近了读者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减少了记者转述人物语言带来的隔膜感。
这种谈话方式似乎形成了人物与读者面对面交谈,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17.分析《访厕所》
一、语言特色
1.语言生动、具体、幽默、诙谐、可读性强。
2.如开头部分,写厕所带来的尴尬,幽默诙谐,又使人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既不影响报道的中心,又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二、选材特色
厕所问题长期以来不被人重视,记者眼光独到,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具体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将厕所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对外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广泛影响,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8.分析《核弹元勋的“三子”》
一、主题
1.通过表现核弹元勋邓稼先对待一些平常小事的态度,反映出邓稼先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
2.这一主题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样一种质朴的生活,高尚的精神风貌,与“某些干部”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角度独特,没有渲染邓稼先在事业上的成就,也没有一般性地介绍邓稼先对国家的贡献,而是选择以科学家如何对待平常事为切入点,通过对邓稼先对待房子、车子、孩子这些平常事的态度,凸显人物的高尚情操。
在平常事的选择上,记者也费了一番心思,力争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人物,使人物有血有肉,富有人情味。
三、对比的运用
19.分析《相思正是吐黄时》
一、主题
通过记叙一群归乡心切的台胞真实感人的典型事例,突出了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
二、以“情”选材炼意的特点
选择了几个事实,都能反映这一群鬼相信且的台胞的真实心情。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突出文章的主题,表现炽烈的感情。
三、“相思树”反复出现的作用
本文特点是缘物寄情,以情感人。作者以台湾相思树的特点和掌故起笔,谈到一位离别大陆38年的台湾退伍军人在记者面前取出证件时路出一束相思叶,结尾又从九龙半岛的相思树写到亲情,
相思树三次出现,成为联系两岸的“亲缘”的纽带,是记者自然抒情的借喻。
人、景、事、理、情交融,感情浓烈,意蕴深远。
20.分析《华阳礁上补给忙》
一、记者的采访作风
这是一则现场短新闻,往往写一个事件或一个场面,要求短小精悍,同时突出现场感。要求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亲眼目睹发生的一切,然后在新闻作品中描写记者的见闻和感受。
记者深入实际、不畏艰险,在华阳礁补给现场亲眼目睹了在巨浪中补给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与水兵们奋斗了一夜。
二、写作特色
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文章第三段:对南中国海风高浪急的描写,如临其境,产生一种海上补给艰难感与紧迫感
结尾:使读者亲眼目睹了与大海拼搏了一夜的海军战士的艰辛,现场感极强。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