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复习资料:2019年1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重点分析一

发表时间:2018-11-26 14:21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外国新闻


1.分析《日本签字投降》
一、作者简介:
霍墨·比加特: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著名记者,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写的报道,曾报道过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先后两次获得过普利策奖,他的报道以生动详实著称,同时又是一名有名的“写作快手”。

二、报道特色:——“寓观点于事实之中”
这是记录在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
通篇都是客观叙述,用事实说话,捕捉细节
冷静客观的描写,体现日本帝国的没落,世界强国地位的失去。
作者不直接评论,透过细节描写传达思想,将观点和倾向体现在对事实的取舍中

三、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细致描写了五个人物
着重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细节描写
思考:结合此文,试述外国记者“寓观点于事实之中” 的报道特色。


 2.分析《火葬——甘地永存》
一、写作特色:
语言凝练、传神
*介绍事件背景——描写人们吟唱经文——描写送葬队伍的不同阶层

二、结构特色
以火葬为线索
 *火葬的背景——火葬开始——火葬仪式——火葬结束
围绕火葬这一中心事件,把人们对于甘地的爱戴之情传神地表现出来,通过火葬经过的描写,将各阶层人们的不同表现用事实叙述,全文融为一体,前后有序

三、对观察性报道手法的运用
既像一则消息,又像一则目击记
观察准确,写的传神简练
对各阶层送葬人们的描写


3.分析《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一、引用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及作用:
多次引用两位宇航员的话:用他们的切身感受真实向读者再现登月的情景,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使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更形象、生动。——“用事实说话”胜过直接评论

二、“一句话导语”的重要性
一句简单的导语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呈现给读者。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及时、充分地向人民群众报道他们欲知、和应知的新闻

三、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
思考:结合此文,说明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重要性。


 4. 分析《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一、作者简介:
比昂尼克:法新社前驻北京首席记者

二、抓住的两个人物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抓细节、抓特征,透过典型细节,充分表现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无比深切的悲痛
描写准确、生动,透过对开电梯的姑娘、口译人员的细节描写,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生动性

三、记者强烈的抢新闻意识
周恩来总理是当日清晨5时逝世,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即时地进行报道,当时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这一消息,记者描写定位于两个人物,揭示主题,借用力所能及的信息,用事实阐明观点。


5.分析《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一、典型事例运用的特点;
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透过一系列具体事例,将断电的后果、断电的原因、断电后各方人员(警察局、消防队、拘留看守人员)采取的措施,表现纽约断电后的黑暗与混乱
事例多而不烦琐

二、文章谋篇布局、组织材料的特点。
段落多,共22段,但几乎每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
从街道、地铁、电梯、拘留所、机场、电厂、医院的混乱,到警察局人员的紧急措施
有层次、有条理描述了断电后的混乱,客观冷静地把断电后果展示出来
多而不烦琐,活而不凌乱、层次分明

三、新闻时效性
思考:结合此文,说明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性


6.分析《大平夫人看望“欢欢”, “长得多么可爱啊!”》
一、写作特色;
重现场描写,少过程叙述
侧重于现场人物的对话、神情的表现,避免了模式的生硬、呆板,给人亲切感、接近感
二、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对熊猫的描写采用拟人化手法
写出新意,写出情趣,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表现得更加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
深化主题,标新立异


7.分析《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一、现场描写的特点;
导语之后使用描绘手法,以简洁而准确的笔触勾勒火山爆发现场的场景。
整个场面有声有色,生动活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作者没使用一般化的抽象叙述,而是以火山爆发后最有特点、最显著的形象描述再现了一个生动、鲜明的画面

二、运用数据对增强新闻可信度的作用
这是一则灾害报道,人们要了解天灾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数字有助于使读者对报道产生信任感
数字是意义最明确、程度最精确地材料
增强文章可信性、准确性,更精确反映事实

三、研究读者心理对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报道内容:
发生了什么——导语交代明确信息,消除心理感知上的不确定性
最重要的后果——人员伤亡情况
现场怎么样——火山爆发现场场景描写
补充了灾害的其他后果
记者以事件的重要性程度为顺序来组织新闻,也是按照读者对事实关注程度的递减来展开报道
便于读者阅读,在短时间内获知重要内容。完全符合受众接受心理


8 .分析《彭德怀印象》
一、说明作者斯诺采访的特色
(一)埃德加·斯诺简介:(1905—1972年)美国新闻记者、作家。 
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到10月,斯诺经宋庆龄介绍,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并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
(二)斯诺的采访特色
记者亲自来到红一方面军的司令部,“所看到、听到而且学习到的一切”
记者细致观察、体验彭德怀的日常衣食住行,在与彭德怀的交往中捕捉反映其性格特征的事例,如平等待人、风趣幽默、精力过人、艰苦奋斗
记者搜集了彭德怀的个人背景资料,访问了他的部下,透过这些生动表现了彭德怀的优秀品质

二、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作用
细节展现人物精神
侧面反映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军事才能,以小见大
镜头般细节展现彭德怀对小战士父兄般的关爱和温暖
 

9.《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一、作者简介
伊里亚·爱伦堡(1891-1967)前苏联著名记者、作家。他一生辛勤创作,尤其以政论式通讯最为著名,赢得了世界性赞誉。爱伦堡亲自参与并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多场战争,在经历了德军对法国巴黎的侵略暴行后,爱伦堡无法抑制的痛苦和呼之欲出的愤怒,创作《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二、选材典型、以一当十的特点。
精选大量典型事例,用事实表现陷落的巴黎的凋敝萧条,揭露法西斯侵略者的罪恶
选择城市最典型的要素进行描写,让人亲身感受巴黎死寂的气氛和陷落后的变化,在表现主题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如广场、街道、住宅、商店、戏院、新闻媒介

三、作者的写作风格
叙述描写相结合,于沉郁冷峻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特征性事实与典型场景结合,于代表性现象中概括总体状貌
选择城市生活最有代表性的要素——街道、
住宅、商店及报纸和特定场景。
时空转换和作者的见闻感受相结合,于事实纵横联系中展示深刻的主题
以空间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体现巴黎
 陷落前后的曲折变化。


10.分析《水面下的桥梁》
西蒙诺夫(1915-1979)前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本文是他在卫国战争中写的通讯。

二、用事实说话。
围绕架桥线索展开叙述,以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情节为人们展现了时间波澜起伏的过程。
开头描述了一个令人奇怪的场面¡ª¡ª解释事件的前因¡ª¡ª架桥过程¡ª¡ª结尾言尽意不尽
全是事实的叙述,语言客观朴素,用事实传达前苏联人民誓死抗敌的思想和精神

三、在结构方面的特色
开头设置悬念,然后根据事件发展的线索,叙述前因后果,解释疑团和悬念,并描述事件最终结果
行文波澜起伏,线索清晰,层次有序,首尾对应,结构完整统一
开头:描述令人困惑的场景,激发好奇心
过渡:用倒叙手法描述场景后,用一句话完成设置悬念和解释疑团的衔接和转换,过渡到叙述事情出现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过程:架桥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叙事的主线)
结尾:交代结果后戛然而止,与文章开头、中间的伏笔相互照应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