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组 织
第一节 组织概述
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目标 人员 物财、
信息、
机构 职位、
权责、
程序、
规制
管理职能的组织设计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巧妙地安排组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等关系,以便做到成员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与相互助长,使个人的长处充分发挥,弱点变得开关紧要,可能发生的错误受到抑制,从现时完成人们单独行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大地提高组织行为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现代组织理论将组织的整合状态分为: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
组织的分类:根据性质和活动方式的不同(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
非正式组织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协助工作 2、分担领导 3、增加稳定 4、发泄感情 5、制约领导
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1、保守倾向 2、角色冲突 3、滋生谣言 4、不良压力
非正式组织的管理要求:
1、一分为二 2、无害支持 3、目标结合 4、为我所用
第二节 组织理论
一、 组织是谁概述
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理论) 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
梅奥 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巴纳德 组织平衡理论 西蒙 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联阶段
卡斯特 罗森茨韦克(系统分析组织理论) 劳伦斯 伍德沃德(系统权变组织理论)
4、创新发展阶段
二、科层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1、组织权威的类型:传统权威、超凡权威、合理—合法权威
2、科层制组织的基本特征:法定权力为基础、严格的等级制度、职业化原则、专业化原则、任命制与由职择人原则、照章办事原则、公私分明原则
三、组织平衡理论(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
组织的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交流
四、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格林纳)
五、学习型组织理论(美国 彼得。圣吉《第五顼修炼》)
第三节、管理体制设计
行政体制形态:
1、直线制(最早、最简单)2、职能制(泰勒)3、直线职能制 4、事业部制 5、矩阵制 6、多维制
第四节、组织机构设计
管理组织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纵向的管理层次划分,同一管理层次横向的职能机构设置,职位设置与编制确定
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的组织称为“高耸组织结构”
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的组织称为“扁平组织结构”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下属工作地点、场所分散程度;下属工作相似、复杂程度、变动性;业务活动的复杂性、标准化程度,绩效考核的难易程度;通信与监控手段的有效性;下属人员的德、智等基本素质。
管理职位设计的原则:
1、作业内容的相似性
2、工作任务的整体性
3、工作环境的一致性
4、精力集中原则
5、工作丰富化原则
6、任务均衡原则
7、因事设职原则
8、最少调整原则
第五节、运行机制设计
基本问题:要回答行政行为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是法律法规还是领导者的指示;是解决组织主要功能实现中部分之间的关键性关联安排(机制问题)
机制的分类:系统基本功能实现机制、保障机制、发展机制
基本职能实现机制包括:职能具体化的行政业务设计、行政程序、行政标准、行政条件、行政决策及行规则。
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1、职能业务分析与设计2、人员分工规范化3、基本职能实现机制设计4、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设计5、业务规范的协调检验6、业务、职能、体制与机制调整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