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也是记者对事实现象感觉器官敏感化的基础上(如敏锐地捕捉细节、观察神态、迅速的发现特点等等)头脑的判断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积极反应的思维敏感化。
★★★2、新闻敏感的顿悟性:新闻敏感的思维活动在表现形式上常常以顿悟的形式出现,它在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时候有一定的突发性。
★3、新闻敏感的灵活性: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上面;能机动自由地从一种认识方向转向另一种认识方向,把一种认知方法改换称另一种认知方法;能随机应变地从新闻事实的接触中找到独特的采访、写作、编辑的角度。
★4、新闻敏感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一般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地发现问题和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5、新闻敏感的创造性: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创造想象产生崭新思想的能力。
★★6、尝试性思考:当一个陌生的、新奇的事物摆在记者面前时,记者先得出种种猜测、种种假设,然后根据知识、经验与现场得到材料,把不正确或不确切的猜测与假设一个个排除,在排除的过程中进行分析。记者这种猜测与假设的过程就是一种常识性思考。
★★7、顿悟:在典型诱因出现的那一刹那,新的认识、新的观点以喷发的形式从头脑里闪现出来的情景就是顿悟,它对认识具有非常显著的突破作用。
★★★8、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断与判断的过程。
★★9、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
★10、一致吸引律:记者在采访中,让对方知道自己与他的共同点或相似点,从而产生亲密感,增加吸引力。
★11、互补吸引律:采访时记者能在某方面满足采访对象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会增加吸引力。
★12、时空上的接近:时空上的接近往往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加深了解的一个客观外在条件。比如在空间上越小双方就越容易接近,相互之间更容易熟悉对方,就会成为朋友甚至知己。
★★13、首因效应:是指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而对后来的信息则不够重视的现象。
★★14、近因效益:又称“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它是以最后的印象否定以前的看法。
★★★15、晕轮效应:即“一好百好”的思想,因机械地看问题的方法所引起,这种认知将导致记者背离客观立场做出不合实际的报道。
★★16、扫帚星效应:即“一坏百坏”的思想,是指对印象不好的人也会有一种机械的不符合逻辑的推导,一切都坏。这种认知将导致记者背离客观立场做出不合实际的报道。
★17、知觉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知觉事物的心向,是人在认知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预测性的心理活动。
★18、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的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
★19、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和评价其人格依据的现象。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敏感的心理内涵。
参考答案:(1)在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2)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现象感觉器官敏感化的基础上(如敏锐地捕捉细节、观察神态、迅速的发现特点等等)头脑的判断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积极反应的思维敏感化。(3)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4)新闻敏感这种思维活动的目的十分明确,它是要通过由个性到共性的分析,认识某一事实与读者需要之间的最佳沟通点。
★2、新闻敏感表现为哪些素质和能力?
参考答案:(1)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在业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素质与能力。(2)新闻敏感的素质与能力主要表现为:对产生新闻的条件、背景的认识、判断和预见能力,对新闻人物本身、新闻事件当中所具备的有新闻价值事实的识别与选择能力。
★★★3、简述新闻敏感的思维特点。
参考答案:(1)顿悟性。这种思维活动在表现形式上常常以顿悟的形式出现,它在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时候有一定的突发性。(2)灵活性。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上面;能机动自由地从一种认识方向转向另一种认识方向,把一种认知方法改换称另一种认知方法;能随机应变地从新闻事实的接触中找到独特的采访、写作、编辑的角度。(3)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一般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地发现问题和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4)创造性。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创造想象产生崭新思想的能力。
★★4、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
参考答案:(1)新闻敏感的产生不仅靠记者平时的思想准备(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解决具体思维任务时记者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2)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怀有动机——创造条件——形成初步构想——进行尝试性思考——典型诱因的出现——顿悟。
★★★5、认知采访对象的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1)访问前的准备。记者在正式访问之前应当先查阅一下有关采访对象的资料,比如他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其他人评价他的文献资料,报刊对他的报道等。同时,也可以找一些接触过他的人谈谈情况,侧面了解一下他的个性、特长、爱好等等。
(2)访问中的观察。注意观察采访对象对各种事物的态度;观察采访对象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注意采访对象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留心采访对象在外貌上的表现。
6、认知采访对象个性特征的意义?
参考答案:(1)可以作为写作材料,使新闻中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分明;(2)对于采访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了解可以恰当的态度与方式接近对方,稳妥地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7、简述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
参考答案:记者找到采访对象谈话是一种人际交往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直接交往呗理解为运用人类交际手段(生动的语言、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面对面”的自然心理接触。(1)当记者访问采访对象时,他的身份、打扮、仪表、言谈、举止等等以
“第一印象”的方式反映在采访对象那里,采访对象也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应记者的“刺激”,双方的心理就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面。
(2)在记者访问中,言语是交往是主要的手段,记者提问对方应答,也是一种互动过程。在采访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首先,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其次,双方要会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再次,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3)访问中的非语言互动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非语言符号主要是由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和服饰语言四个方面组成。它们传递出来的无声的信息是语言或文字所不能取代的,而且对有声语言起着强化或削弱的作用。
★★★8、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
参考答案:(1)采访对象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而社会行为要受到社会规范制约与社会舆论监督。(2)记者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代表公众,代表社会舆论机构去采访的,对方的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3)记者以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去访问,这样访问的角色互动,一是可以增加记者的信心,二是可以让对方感到有一定的压力。(4)在采访活动中,不能从态度上进入采访对象的下属、崇拜者的行列。
★9、在采访中如何运用人际间吸引规律?
参考答案: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记者的访问应当充分利用这种规律来促进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第一,利用“
一致吸引律”。即记者在采访中,让对方知道自己与他的共同点或相似点,从而产生亲密感,增加吸引力。第二,利用“
互补吸引律”。即采访时记者能在某方面满足采访对象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会增加吸引力。第三,利用
“第一印象”产生好感。在交往关系不深的采访中,记者出场的服饰,举止、谈吐,甚至长相都能影响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因而记者在平时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比如穿着整洁、处事大方、言谈文雅、得体,讲究礼节礼貌,适度打扮等。
★★★10、什么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它对采访活动有何危害?
参考答案:(1)晕轮效应,即“一好百好”的思想,是因机械地看问题的方法所引起的,这种认知将导致记者背离客观立场做出不合实际的报道。
(2)扫帚星效应:即“一坏百坏”的思想,是指对印象不好的人也会有一种机械的不符合逻辑的推导,一切都坏。(3)采访中有了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记者的认识常常会背离客观的立场做出不符合实际的报道。
★★★11、什么是定势效应?应该怎样看待定势效应对新闻采访的影响?
参考答案:(1)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的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2)定势效应是人们认知事物时的一种常见现象,在某种情况下有助于人们对他人作概括性的了解。(3)但定势效应毕竟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是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而推断的事物也还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可能性。
★12、访问中的观察的内容?
参考答案:(1)注意观察采访对象对各种事物的态度。(2)观察采访对象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3)注意采访对象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4)留心采访对象在外貌上的表现。
三、论述题
★★★结合实例,论述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定义及其思维特点。
参考答案:(1)在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现象感觉器官敏感化的基础上(如敏锐地捕捉细节、观察神态、迅速的发现特点等等)头脑的判断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积极反应的思维敏感化。(2)
新闻敏感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①顿悟性。这种思维活动在表现形式上常常以顿悟的形式出现,它在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时候有一定的突发性。②灵活性。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上面;能机动自由地从一种认识方向转向另一种认识方向,把一种认知方法改换称另一种认知方法;能随机应变地从新闻事实的接触中找到独特的采访、写作、编辑的角度。③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一般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地发现问题和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创造性。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创造想象产生崭新思想的能力。
★★★★2、试论产生新闻敏感的心理过程。
参考答案:新闻敏感的产生不仅靠记者平时的思想准备(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解决具体思维任务时记者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1)怀有动机。动机是一种内驱力,记者一旦产生了了解与认识某一事物的动机,就会给他的活动以内部动力。第一,使记者能引发一系列认识、了解事实的行动冲动;第二,使记者能维持了解与认识的行动;第三,能引导这一行动向一定的目标进行。
(2)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这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特点要求记者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在动机的推动下去取得一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作知识的准备;了解被报道者的情况;占有大量的对比性的材料。
(3)形成初步构想。当了解、认识某个事物的动机给记者的思维提出任务后,这个动机也会动员记者全身心地去投入这种生活,去围绕这个思维任务做心理准备。首先,这种心理定向的形成能调动记者心理的积极性,为新闻敏感的产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气氛;其次,这种思维定势强化了记者活动中思索这个问题的专注程度。
(4)进行尝试性思考。当一个陌生的、新奇的事物摆在记者面前时,记者先得出种种猜测、种种假设,然后根据知识、经验与现场得到材料,把不正确或不确切的猜测与假设一个个排除,在排除的过程中进行分析。记者这种猜测与假设的过程就是一种常识性思考。
(5)典型诱因的出现。一旦典型诱因出现,它会立即在信息存储器中进行分析,找到其与过去材料的不同点,并从这个不同之点受到启发而使整个认识有所突破。
(6)顿悟。在典型诱因出现的那一刹那,新的认识、新的观点就会以喷发的形式从头脑里闪现出来,新闻敏感也随之产生。
★3、试述顿悟对认识突破的作用?
参考答案:顿悟对认识的突破可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口。
(1)在顿悟之前,记者的心理有动机到定势,记者的认识由知识、材料、尝试性错误到典型诱因出现,这个水平是不断提高的过程。
(2)在典型诱因出现之前,这种量的积累已达到了认识突破的临界点,也就是说这种渐进式的量变已经达到了能够保证质变所需的条件的时候了。
(3)在典型诱因出来诱导的这一刹那,记者平时训练出来的敏捷、灵活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能力、鉴别能力、预见能力、选择能力,调整认识角度的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都在瞬间大显神通。
(4)于是记者的思维或是使用“转移经验”的方法为自己开辟道路,或是借“他山之石”的“侧向思维”提出新的观点,可以是以“联结”和“反联结”得出新结论,或是思考中“短路”以新的结合与联想产生新的思想等等。
总之,此刻的思维可以摆脱旧思路的束缚,可以不同能力联结新格局出现,或以认识材料的新的方式组合,可以思维活动新的方向(角度)的发展等,从而进入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4、试述新闻采访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社会认知?
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断与判断的过程。记者在这种认知过程中要分析采访对象的态度、心理活动、个性等等,进而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近采访对象,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从而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为了解新闻事实营造出良好的气氛。
(1)对采访对象的角色认知。记者去采访某个人时必须了解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龄、职务、成就、专业、是否成家等等,也就要对这个人的社会角色进行认知。
(2)对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的认识。认知采访对象的个性一方面可以作为写作材料,使新闻中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分明;另一方面,对于采访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了解可以使记者以恰当的态度与方式接近采访对象,稳妥地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利于采访的性格特征:羞怯、多疑、傲慢、马虎、自卑。
(3)认知采访对象的途径:(1)访问前的准备。记者在正式访问之前应当先查阅一下有关采访对象的资料,比如他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其他人评价他的文献资料,报刊对他的报道等。同时,也可以找一些接触过他的人谈谈情况,侧面了解一下他的个性、特长、爱好等等。
(2)访问中的观察。注意观察采访对象对各种事物的态度;观察采访对象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注意采访对象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留心采访对象在外貌上的表现。
★5、试述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互动?
参考答案: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中是会发生心理碰撞的,这种心理碰撞是以记者心理为主导,以采访对象的反应为基础,相互影响、相互感应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
(1)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①当记者访问采访对象时,他的身份、打扮、仪表、言谈、举止等等以
“第一印象”的方式反映在采访对象那里,采访对象也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应记者的“刺激”,双方的心理就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面。
②在记者访问中,言语是交往是主要的手段,记者提问对方应答,也是一种互动过程。在采访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首先,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其次,双方要会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再次,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③访问中的非语言互动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非语言符号主要是由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和服饰语言四个方面组成。它们传递出来的无声的信息是语言或文字所不能取代的,而且对有声语言起着强化或削弱的作用。
(2)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①采访对象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而社会行为要受到社会规范制约与社会舆论监督。②记者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代表公众,代表社会舆论机构去采访的,对方的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
(3)对记者来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条件去推动这种互动向积极方面发展。①利用人际间的吸引规律。第一,利用“一致吸引律”。第二,利用“互补吸引律”。第三,利用“第一印象”产生好感。
②时空上的接近。第一,利用家乡上的接近性。第二,利用居住、工作等地理上的接近性。第三,利用活动中时空的接近性。
★6、试分析定势效应的作用。
参考答案:(1)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的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2)定势效应是人们认知事物时的一种常见现象,在某种情况下有助于人们对他人作概括性的了解。(3)但定势效应毕竟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是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而推断的事物也还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可能性。
四、应用分析题
★★★1、请运用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原理分析下面实例(答案和论述题第2题相同)。
1938年,著名记者黄钢想写一写八路军的不同凡响之处,手头也收集了不少素材,但就是苦于得不到鲜明生动的表现形式,于是索性搁笔不写。1939年春季的一天,他出去散步,在八路军总部的篮球场上,他看到了这样一幕:篮球场旁排着长长的队伍,战士们轮番上场,每场上10人,15分钟后再换10人。一位老军人也排在队伍里,轮到又一批人上场时,因老军人排在第十一个,排在第十位的一个小战士转身对这位老军人说,“您先上吧,我等下一批。”老军人挥挥手,“你们来吧,这场不该我。”黄钢定睛一看,老军人原来是朱德同志。顿时他灵感大发,从这件小事入笔,写出了报告文学《我看见了八路军》。
参考答案: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通常都要经过一定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依次是:(1)怀有动机;(2)创造条件;(3)形成初步构想;(4)进行尝试性思考;(5)典型诱因的出现;(6)顿悟。(结合案例的适当评价)
★★★2、试以下列材料为依托,具体阐述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并对该记者的采访活动作出评价(答案和论述题第2题相同)。
著名女记者柏生去采访科学家高士其。她了解了高士其的经历、成就和病情,被其生活事迹深深打动。但是,怎样认识高士其的精神呢?用什么主题来表现高士其这些动人的事迹呢?作者为此花了不少心思。
她一边翻阅得到的材料,一边在现场观察。
她反复咀嚼材料,反复思索,在头脑中对高士其的事迹逐渐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她在高士其的会客室里看到了青少年们赠给高士其的锦旗:“您的人生是最美好的。”不由心中一动,但又觉得还没有反映出高士其最突出的特征。
她还看到高士其为了与瘫痪作斗争,用很大的力气抛送一个彩色塑料球。高士其的家属说:“老高真坚强阿!”他的助手也说:“高老有鲁迅先生所提倡的那种韧性。”
记者心中一震,顿时明白了:高士其大半生与病魔作斗争,为科学作出了贡献,不是全凭一股韧性吗?
于是记者抓住这个特点,写出了专访《韧性的战士》。
参考答案: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通常都要经过一定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依次是:(1)怀有动机;(2)创造条件;(3)形成初步构想;(4)进行尝试性思考;(5)典型诱因的出现;(6)顿悟。(结合案例的适当评价)
★★★3、请用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社会认知理论分析下面实例(答案和论述题第4题相同)。
报告文学《中国姑娘》脍炙人口,而其采访过程同样精彩。作者鲁光接受任务时困难极大,一是鲁光不是专职记者;二是中国女排姑娘见多识广、个性较强,不同于一般采访对象;三是中国女排正在为迎接大赛而做紧张训练,忌讳记者采访。鲁光首先考虑到采访可能会遭到谢绝,便提出帮姑娘们捡球并得以获准。鲁光一边捡球,一边用眼睛采访。在短暂休息时,鲁光主动上前递毛巾并提出一个问题:“当你们累得趴在地上实在爬不起来时,脑子在想些什么?”不出所料,姑娘们反问道:“你说呢?”鲁光答:“想死。”姑娘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老鲁,你真了解我们啊。”随即说道,“当我们累得趴在地上实在爬不起来时,真想去死,死多痛快啊。真想把眼睛一闭。但是,想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想到拿世界冠军,加上袁指导那严厉的眼睛,我们不能趴下,更不能去死啊。”姑娘们对鲁光产生了信任和亲近心理,因为没有过多的时间接受采访,便纷纷将自己的日记本给鲁光看。
参考答案(请结合实例分析):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断与判断的过程。记者在这种认知过程中要分析采访对象的态度、心理活动、个性等等,进而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近采访对象,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从而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为了解新闻事实营造出良好的气氛。
(1)对采访对象的角色认知。记者去采访某个人时必须了解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龄、职务、成就、专业、是否成家等等,也就要对这个人的社会角色进行认知。
(2)对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的认识。认知采访对象的个性一方面可以作为写作材料,使新闻中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分明;另一方面,对于采访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了解可以使记者以恰当的态度与方式接近采访对象,稳妥地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利于采访的性格特征:羞怯、多疑、傲慢、马虎、自卑。
(3)认知采访对象的途径:(1)访问前的准备。记者在正式访问之前应当先查阅一下有关采访对象的资料,比如他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其他人评价他的文献资料,报刊对他的报道等。同时,也可以找一些接触过他的人谈谈情况,侧面了解一下他的个性、特长、爱好等等。
(2)访问中的观察。注意观察采访对象对各种事物的态度;观察采访对象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注意采访对象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留心采访对象在外貌上的表现。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