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复习资料:2019年1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章节重点二

发表时间:2018-11-23 14:52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二章    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名词解释

★★★1、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的冲突。

★★★2、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来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4、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5、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6、第一信号系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

7、第二信号系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8、信息加工心理学:借用通讯技术、信息论概念和规律来描述人类的认知系统,它把人的不可见的内隐的认知过程类比为可观察到的外显的信息通道处理信息的过程,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9、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单线加工的特点”,这种心理活动的功能主要是对外界事物的选择,在某一时刻内只能对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是脑的智力活动的核心,对于其他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调节的作用。

1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12、角色理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米德把“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以此来说明人的社会化行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即所承担的某种社会角色分不开的。


、简答题

★★★1、简述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2007.10)
参考答案: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文明活动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正因为如此,由不同笔写出的新闻作品(哪怕是同一素材),或深刻、或肤浅、或充实、或空泛、或生动、或平淡。他们有精细之差、文野之别、高下之分。

★★★2、概述新闻受众选择性的具体表现。(2003.10)
参考答案: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供的”“庞大的信息量”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多的态度。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1)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2)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因“境一而触境之人心不一”造成不同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上,正如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简述采访对象的选择性。(2008.1)
参考答案:作为新闻事实的当事人或目击者,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掌握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记者的采访,他们会因各自的需要、动机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及应对方式。特别是对记者最渴望获得的新闻素材,他们会有选择性的给予:或倾其所知,或抛出部分,或“王顾左右而言他”。能否说服采访对象真诚合作,尽量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真相,这是一门艺术,也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验。

★★★4、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进行角色互换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2004.10
参考答案:(1)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2)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3)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①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②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5、简析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2005.10)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受众(实际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很高。(1)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实代言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6、为什么说采访对象这个群体也可以理解为“新闻活动最直接的启动者”?(2009.1)
参考答案:采访对象处于新闻源的特殊地位,这便使他们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活动与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相联系着;他们或者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或者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者或知情人。记者只有与他们直接接触,并设法打开他们的心扉,才有可能获得新闻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群体是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

★★★7、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及其表现形式。(2006.10)
参考答案: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

★★★8.从新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闻的内涵。(2005.10)
参考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新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事实是直接作用于新闻记者感官的刺激物;(2)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的心理活动是把新闻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以某种媒体符号的形式表现)的不可或缺的中介因素;(3)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都紧紧围绕新闻的基本特性即真实性、时效性、公开性等进行。


、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的,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产生和内容源于客观世界。
(1)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记者新闻报道的源泉,是检验新闻作品社会价值的惟一标准。因此,记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采写出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真实的新闻。(2)采访对象是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这个群体的活动与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相联系着;他们或者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或者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者或知情人。记者只有与他们直接接触,并设法打开他们的心扉,才有可能获得新闻事实。(3)新闻受众心理活动也间接地来源于客观世界。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引起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来自由新闻传播者提供的媒体世界。新闻媒体凭借文字(或声音或图像)等有序的符号群来刺激新闻受众。
综上所述,虽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在新闻活动中所接受的直接刺激物是不同的,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但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有着直接作用于它们感官的那个客观世界的印记。

★★2、简述新闻制作、新闻价值的实现与人脑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编码/解码理论
(1)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对记者来说,在采访中他所接触的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如人、事)刺激信号,即客观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采访、制作,记者、编辑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信号转化为第二信号系统的以文字、声音、图像在内的一系列符号群。
(3)而新闻受众在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时的神经活动过程正好与记者写作时的神经活动过程相反。受众通过接收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去群,在大脑里还原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从而间接地在头脑中再现了新闻事实。
(4)在受众头脑中再现的新闻事实和记者采访时所直接接触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否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新闻传播者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转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群的动机和技巧

3、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选择性?
(1)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文明活动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
(2)采访对象的选择性。采访对象会因各自的需要、动机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及应对方式。特别是对记者最渴望获得的新闻素材,他们会有选择性的给予:或倾其所知,或抛出部分,或“王顾左右而言他”。
(3)新闻受众的选择性。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供的”“庞大的信息量”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多的态度。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因“境一而触境之人心不一”造成不同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上,正如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角色互换理论对新闻活动有何意义?其表现形式有哪些?(2001.10)
(1)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2)角色互换理论的意义。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3)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A)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表现形式主要有:记者自己充当采访对象,即从记者的角色暂时变为采访对象的角色。记者或编辑充当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或评论员);编采播和易的节目主持人,在采制新闻时充当记者的角色,在修改稿件时充当编辑的角色;新闻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如作为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现场目击者向传媒提供新闻;被邀请到电台(电视台)跟主持人一起主持节目;报刊发表的读者来信,广播播出的听众点播,听众来信、来电等,新闻受众作为作者暂时充当传播者的角色;通讯员是不在编的记者,他们主要的社会角色是新闻受众,同时又经常以通讯员的角色为新闻单位撰稿,成为传播者的一部分。
(B)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主要表现形式有:记者带着受众的眼睛、耳朵去采访、去观察、去倾听,去写作、制作;编辑立足于受众修改稿件;编辑以主持人的身份撰写主持人节目的稿件。

★★★5.试论我国新闻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应对措施。(2006.1)
(1)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受众(实际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很高。首先,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实代言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再者,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2)角色理论家认为,实现角色期望的关键在于内因,在于“被期望者”真正领会“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否则,不可能产生很大的期望效果。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从理论上认识到受众对于自己的角色期望,更要将这种期望转化为自己的言行: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搞以权谋私,不搞“有偿新闻”。

6、根据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主要接触的客观刺激物的不同,说一说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
(1)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客观世界,但是在新闻活动中,它们所接受的直接刺激物是不同的。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相对应地,他们的心理活动便打上了直接作用于它们感官的那个客观世界的印记。
(2)“抓活鱼”是新闻学专业术语,就是新闻传播者深入第一线,获取新近的信息,捕捉最近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新闻事件,采写编辑成新闻报道,通过传播媒介送给新闻受众,所以新闻传播者必须真实的反映他们直接接触的客观世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这样一来,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捕捉新闻的“活鱼”。
(3)“抓活鱼”正是体现了新闻的特点,发出的报道才会为报纸、广播电视赢得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如果报道的内容过于陈旧,时过境迁,只会严重影响传播媒介的质量,就会失去很多的读者。
综上所述,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必然性。

7、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新闻传播的行为
(1)主要理论观点:第一,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二强调认知因素在人的活动的组织和调节中起核心作用;第三,强调观察学习和强化刺激对于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2)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一位新闻从业人员之所以能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并能够掌握现代化传媒工具和制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这既与他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又与其个体的主观努力分不开,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2)受众的社会化过程与媒体所营造的精神环境、所宣传的榜样的力量及其主体内部的认知水平相关联。特别是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会接受大量媒介信息的影响。儿童会从媒介信息中获得启示,找到榜样,并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8、简述新闻活动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规定
(1)新闻活动中的传播者的角色规定。是因为采访、制作和传播新闻而在新闻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这种角色地位赋予了他们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新闻活动中传播者通常被称为新闻工作者。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应当确定这样一种观念,即以党和国家、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而把个人利益融入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中。
(2)采访对象的角色规定。采访对象是记者索取新闻事实的主要对象,包括当事人、目击者、新闻发布人员等。采访对象这种社会角色的主要义务是向记者反映真实的情况,这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
(3)新闻受众的角色规定。新闻受众及时事实的制作者(源泉),又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对象。他们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这种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有接收新闻信息的权利和以主人翁的态度信任、支持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义务。


、应用分析题

★★1、假如你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如采访、制作、编辑、播报、主持)中,你将如何根据角色理论进行角色互换以体会受众需求。
(1)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2)角色互换的意义:在新闻活动中,由于工作的需要,有时需要他们暂时放弃自己原来的角色去实际充当或在想象 充当另一个角色,并通过移情去认知、体验原来别种角色的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3)角色互换的形式:①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表现形式主要有:记者自己充当采访对象,即从记者的角色暂时变为采访对象的角色;记者或编辑充当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或评论员);编采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在采制新闻时充当记者的角色,在修改稿件时充当编辑的角色;新闻受众作为作者暂时充当传播者的角色;通讯员主要的社会角色是新闻受众,同时又经常以通讯员的角色为新闻单位撰稿,成为传播者的一部分。②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主要表现形式有:记者带着受众的眼睛、耳朵去采访、去观察、去倾听,去写作、制作;编辑立足于受众修改稿件;编辑以主持人的身份撰写主持人节目的稿件。
(4)移情在角色互换中的作用。移情指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的角色。它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移情才能实现在认知和情感水平的角色转变。反之,验证是否实现了角色互换,要看是否达到了移情水平。


其他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的。
2、在新闻活动中,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所接受的直接刺激物是不同的。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
3、新闻活动传、受双方的心理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4、客观现实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5、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记者新闻报道的源泉,是检验新闻作品社会价值的惟一标准。
6、采访对象是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
7、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引起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来自由新闻传播者提供的媒体世界
8、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人与信息环境的关系
9、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10、在受众头脑中再现的新闻事实和记者采访时所直接接触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否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新闻传播者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转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群的动机和技巧
11、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913年创立的。
12、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
13、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
14、角色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米德提出来的。
15、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6、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
17、角色互换的形式:①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②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
18、新闻价值的定义表明新闻事实能否满足“人们共同的需要”,是判断某个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的主要标准。对新闻价值所具有的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做进一步分析,这几种需要属于人们的社会性需要(另一种是生理性需要);如果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需要的分类,则它们均可以归入人类的主层次的需要:即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