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复习资料:2019年1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章节重点一

发表时间:2018-11-23 14:21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一章    总  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15、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6、解释水平: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述新闻现象。例如用阅读心理学去分析报刊的可读性;用视知觉理论去研究电视的可看性等等。

★★★17、特有水平:是指把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现象作为新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例如探讨人们在看电视过程中存在的“看新闻过目即忘现象”,探讨电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感应等。


二、简答题

★★★1、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主要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具体包括:(1)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2)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3)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2、新闻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1)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揭示新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的预测和有效地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2)实践任务:在实践中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3)学术任务:构建新闻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3、简述新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2005.1)
参考答案:(1)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找准最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工作岗位;(2)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4、简述新闻活动的认识主体。(2004.10)
参考答案: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1)新闻传者,又称新闻工作者或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2)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3)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5、什么是新闻心理学研究中的解释水平和特有水平?二者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1)解释水平,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述新闻现象。例如用阅读心理学去分析报刊的可读性;用视知觉理论去研究电视的可看性等等。(2)特有水平,是指把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现象作为新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例如探讨人们在看电视过程中存在的“看新闻过目即忘现象”,探讨电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感应等。(3)显然,“解释水平”是 “特有水平”的基础,而“特有水平”是 “解释水平”更高层次的体现。

★★★6、简述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1)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2)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3)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4)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7、简述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心理测验法。
参考答案:(1)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2)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借用心理测验法可以测出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智商、气质、性格等心理状况,从而为选拔、培养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为增强新闻节目的针对性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数据。

★★★8、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
参考答案:第一,继续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新闻心理现象;第二,新闻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将进一步扩大;第三,新闻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其数量将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论述题

★★1、试论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研究新闻心理学,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实践意义,有其研究的必要性。(1)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色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2)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3)学习新闻心理学,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2、运用现场观察法,试对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
参考答案:(1)现场观察法是指亲历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2)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3)比如,传媒系统的领导干部通过现场观察新闻从业人员工作时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个人习惯,就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


、应用分析题

38.“看新闻过目即忘”是受众极易产生的心理现象,如何减少这类现象?
参考答案:对这类问题,需要我们从心理学角度给予分析,并依据心理学理论改进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受众的接受动机和增强受众记忆的效果。比如:增加重复频率;从受众角度出发,回答受众问题,解决受众问题;改进新闻报道形式,增加新闻报道吸引力,增强报纸版面吸引力;等等。


五、其他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1、新闻记者(采制新闻者)和采访对象(主要的新闻源)是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二者的配合是否协调会直接影响新闻的质量。
2、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则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二者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3、新闻活动中的认识主体是生活中在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的,新闻传播活动也是在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进行着的。
3、新闻心理学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4、1986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俊德和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这标志着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已经从酝酿阶段进入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的新阶段。
5、1994年5月,首次全国新闻心理学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
6、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初级阶段、粗具规模。
7、“解释水平”是 “特有水平”的基础,而“特有水平”是 “解释水平”更高层次的体现。
8、目前,我国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