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为与健康
行为:人的行为是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的反应。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反应。
行为构成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目标指向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
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的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
人的任一行为发生过程都可以用公式表示:
S—P—R
其中:S代表内外环境的刺激源;P代表人,一个具有“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个体;R代表人的行为反应
行为分类
是否容易直接观察到:外显行为、内存的心理活动
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性:
本能行为:个体生存本能(进食)、种族保存本能(性)、自我防御本能
社会行为,健康教育是人类社会调节社会成员的健康相关行为的手段。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1.遗传因素:相貌、气质、性别、记忆力等影响到行为
2.人类行为的生物节律性:个体的智力、体力、妇女的月经期变化等影响到行为
3.神经系统的整合能力与人的行为
传入神经收集的信息在大概的整合过程中,大脑的结构与行为活动有着特殊的联系
4.内分泌对个体行为的调节
垂体、甲状腺等分泌腺对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
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
一、需要、动机与健康相关行为:
1.需要与健康相关行为
马斯洛需要五层次:有低向高排列如下,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与健康相关行为
动机:人们以需要、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和主观因素。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需要的强度达到某种水平以上,并具备相应条件时才能转化为动机。
动机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常常会同时存在一个或数个欲求的目标,因而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动机。
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二、认知与健康相关行为
认知的过程:刺激信号à注意à承认à解释à行为
认知的第一步骤是对具体的信号刺激的选择性的注意。人们在获得有关健康的信息时,也是一个选择性获得过程,健康教育应促使人们选择性获得健康知识,明智地选择信息。
健康相关行为: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环境影响因素:
1、教育; 2、大众传播; 3、家庭;4、法规、制度;5、风俗、道德、宗教、社会思潮等;6、经济发展。
依据是否有利于健康,
分为:
1、促进健康行为:个体或团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2、危害健康行为:个体和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健康相关行为。
促进健康相关的判断标准:(五大基本特征)
1.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
2.规律性:行为表现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恒常性。
3.和谐性:行为表现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但这些行为若与他人或环境发生冲突时,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与所处环境和谐。
4.一致性:行为本身具外显性,但它与内心的心理情绪是一致的,没有冲突或表里不一表现
5.适宜性:指行为的强度要在有利于健康的常态水平上。
在对具体行为进行判断,看其是否属促进健康行为时需要注意,这一行为至少应具备上述标准中的两条以上。
促进健康行为的八大类:1.日常健康行为; 2.保健行为;3.避免有害环境行为; 4.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5.预警行为; 6.求医行为; 7.遵医行为; 8.病人角色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在偏离自身、他人和社会健康期望的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分为
1.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2. 高危险行为:吸毒、性乱等
3. 致病性行为模式
4.不良疾病行为:患病后不是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病魔斗争,而是瞒病行为、恐惧行为、自暴自弃行为等。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一、知、信、行模式: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
表示为: 知识à信念à行为
知、信、行模式的内涵: “知”是知识的学习,“信”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行“指的是行动。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确立信念和改变态度是知信行模式中行为改变的两个关键步骤。
1.态度是行为的前奏,要改变行为必先转变态度,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有:
1)信息的权威性:权威的信息号召力大,说服力强;
2)传播的效能:传播的感染力越强,越能激发和唤起教育对象的感情,有利于态度的转变
3)“恐惧”因素
4)行为效果与效益
2.在信念确立以后,如果没有坚决转变态度的前提,实现行为转变的目标照样会失败,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有:
1)利用促进信念建立的方法:如增加信息权威性、增强传播功能等。
2)利用信息接受者身边的实例,强化对行为已改变者所获效益的宣传。
3)针对那些“名知故犯、知而不行”者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强化行为干预措施。
二、健康信念模式是以树立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信念为核心,以强有力的健康信念推动力,促进健康相关行为的转变。
健康信念模式在实践中遵循的步骤:
1. 对疾病的认知(充分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怕);
2.让人们坚信一旦他们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3.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行为(自我效能)
行为变化阶段模式:把健康相关行为的转变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循序渐进的促进,最终达到树造个体或群体健康行为的目的。
行为变化阶段模式中将行为的变化分为五个方面:
1.无转变打算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没有在未来六个月中改变自己行为的考虑
2.打算转变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打算在未来(六个月)采取行动,改变疾病危害行为
3.转变准备阶段:进入“准备阶段”的人将于未来一个月内改变行为。
4.转变行为阶段:在此阶段的人,在过去的六个月中木边行为已经有所改变
5.行为维持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人已经维持新行为状态长达六个月以上,已达到预期目的。
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是指针对环境以及团体和个体的行为进行影响,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分类:
措施分:行为指导、行为矫正
对象分:个体干预、
群体干预
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方法
1)开发领导:促进领导群体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将健康教育纳入工作议程,给予支持。
2)动员群众:对团体的健康教育,必须通过舆论手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传播技巧,发动团体内每一位成员参与。
3)培训骨干:开展团体健康教育必须树立典型,重点培养一部分骨干,由骨干人员起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成员。
4)利用舆论和规范的力量:使团体内全体成员目标、行为一致,同时对团体造成一种外来压力,制约危害健康的行为,形成促进健康的氛围。
5)在团体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开展评比,总结经验,以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手段,对已改变的态度和行为给以支持和强化,并推广成功经验。
健康相关行为的矫正:运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及生物反馈的原理和方法,矫正个体偏离正常的不健康行为。是长期的过程,更注重自觉投入。
方法:1)脱敏疗法:主要用于消除个体因对某种因素过于敏感而产生的不良行为表现。
包括系统脱敏法、接触脱敏法。
2)示范疗法:通过病人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或神经症性反应。
3)厌恶疗法: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想象厌恶疗法
4)强化疗法: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