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引论》部分
1素质——生理和心理上理解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特别是脑,以及感觉、运动器官(也叫遗传素质) (广义)先天素质条件和后天习得的“合金”
2终身学习——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激励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环境中应用它们
3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
动。
4应试教育——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选拔少数人升学为目的,以考试作为主要手段,片面强调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以单一学业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发展水平,压抑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淘汰式教育。
5知识经济——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
6国民素质——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
7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先导,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目标,采用现代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
8个性教育——重视人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培养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
《理论依据》部分
9、终身教育——人一生所受到的各种教养的总和,它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家庭、社会教育。
10主体教育观念——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方向、立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公民意识、民主行为、素养规范等。
《目标体系》部分
11素质教育目标——通过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应该达到的标准。它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内容、原则及规格,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
12创新素质——一个人以知识为基础,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性
13美育——教育者运用自然的、艺术的、社会的美的材料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的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4审美特质——个体在认识、鉴赏、创造美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特性
15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受教育者具备作为公民在社会上立身行事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和进一步工作或深造所应有的较广博的科学知识
16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接近自动化的动作模式或智力活动模式
《教学策略》部分
17、教学反馈——把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对照,从而了解学习成果或发现问题,进而调整教学行为。
18、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品质。
19、教学评价——依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规范化的评价程序,对教学活动的状态和价值所进行的判断。
20、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狭义)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面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
21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这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管理策略》部分
22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以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对学校管理诸要素的陈旧部分加以革新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3素质教育评价——依据素质教育目标,对素质教育实施的条件、过程及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
24教育质量——教育活动结果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它最终是通过学生的发展状况体现出来的。
25教育创新能力——在前人知识技能基础上,运用求异思维,创造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给教育过程和社会带来新成果的能力
26创新意识——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
27课外教育——在教学计划之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的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和兴趣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
《素质教育概论》重点名词解释【点击直接下载】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