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成本报表
第一节 成本报表概述
1.1成本报表的含义
【概念
】成本报表是根据成本管理的需要,依据企业日常成本核算数据等编制的,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产品成本和费用支出情况,据以分析企业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结果的一种报告性文件。是向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提供有关成本信息,进行成本分析,促进和挖掘成本潜力的一种内部报表。
1.2成本报表的作用
【简答】第一,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利用和分析成本报表,可以了解企业和节约费用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根据成本报表,可以考虑和分析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第三,根据成本报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定期评价和考核各有关部门和人员执行成本计划或预算的成绩和责任,保证企业降低成本任务的完成;第四,成本报表可以为企业编制下一期成本计划提供参考依据;第五,成本报表提供的产品成本和费用支出的资料,可以满足企业、车间和部门加强日常成本、费用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编制产品成本计划和各项费用计划、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1.3成本报表的种类
成本报表主要有:商品产品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财务费用明细表、销售费用明细表及其他成本报表等。
1.3.1反映产品成本情况的报表
【简答】属于此类成本报表的有商品产品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等。
【概念】
商品产品成本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全部商品成品总成本的报表。
1.3.2反映各种费用情况的报表
费用支出报表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
各种费用总额及其构成情况的报表,并与计划(预算)、上年实际对比,反映各项费用支出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属于此类成本报表的有:
制造费用明细表、销售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和财务费用明细表等。
【简答、概念】
管理费用明细表、财务费用明细表和
销售费用明细表示分别反映
企业在报告期内发生的全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及其构成情况的报表。
1.3.3其他成本报表
【概念】
其他成本报表是指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编制的除上述成本报表以外的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考核的报表。如:
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表、生产情况表、材料成本考核表、人工成本考核表、责任成本报告、质量成本表等。
第二节 成本报表的分析方法
2.1成本报表分析的意义
成本分析是对一定时期内企业成本计划、定额和构成情况等数据,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动以及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揭示影响成本指标变动的因素和原因,从而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成本工作获得比较全面、本质的认识,以寻找降低成本途径,促进企业成本水平不断降低。
【简答】
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
不断降低企业产品成本,而成本分析则是寻求降低产品成本途径的主要手段。
【简答】成本分析的主要作用包括:
通过成本分析,可以从形成成本的各种要素中,
揭示节约和超支的项目。分析超支和节约的原因,找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改善管理工作;
通过成本分析,可以评价和考核企业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及企业的现在成本水平同历史最好水平的差距,
揭示影响成本计划完成的因素,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成本分析,
认识和了解过去企业成本变动的规律,为下一步的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数据,
对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展望和指导,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2.2成本报表分析的方法
2.2.1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是指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以便了解差距与不足的一种成本分析方法。
其主要作用在于揭示客观上存在的差距,并为进一步分析指出方向。
比较分析法只适用于同质指标的数量对比。注意对比指针采用的计价标准、时间单位、计算方法、指针口径等的可比性。
2.2.2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指上是将反映成本状况,或与成本水平相关的两个因素联系起来,通过计算比率,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评价企业成本状况和经营状况的一种成本分析方法。
2.2.2.1相关指标比率分析: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关的指标对比求出比率,然后再以实际数与计划(或前期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从经济活动的客观联系中,更深入地认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这些指标如下:a.产值成本率。它是反映产值与成本之间关系的一个指标。
b.销售收入成本率(也称销售成本率)它是反映销售收入与成本之间关系的一个指标。该比率越低越好。
c.成本利润率。它是反映成本与利润之间关系的一个指标。该比率越高越好。
2.2.2.2.构成比率分析:所谓构成比率,是指某项经济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
原材料费用比率= |
原材料费用 |
×100% |
产品成本 |
工资费用比率= |
直接人工费用 |
×100% |
产品成本 |
2.2.2.3动态比率分析(或称趋势分析)是将不同时期同类指标的数值对比求出比率。
2.2.3因素分析法:【概念】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差异影响程度的一种技术方法。
a.连环替代法
【简答】特点:1.因素替换具有一定的顺序性;2.计算程序具有连续性;3.计算条件具有假设性;4.将替换后该经济指标与替换前该经济指标相比较,确定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典型模式:假设某项指标N是有A、B、C三个因素组成,各因素与经济指标的关系为:
上年数N
0=A
0×B
0×C
0;本年数N
1=A
1×B
1×C
1
则N
1与N
2的差异是由A、B、C三个因素变动而引起的。
采用连环替代法分析计算如下:
综合指标上年数: N
0=A
0×B
0×C
0 (1)
第一次替代: N
1=A
1×B
0×C
0 (2)
第二次替代: N
2=A
1×B
1×C
0 (3)
第三次替代(本年数) N
1=A
1×B
1×C
1 (4)
(2)-(1)即N
1-N
0是A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N
1-N
0=(A
1-A
0)×B
0×C
0
(3)-(2)即N
2-N
1是B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N
2-N
1=A
1×(B
1-B
0)×C
0
(4)-(3)即N
1-N
2是C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N
1-N
2=A
1×B
1×(C
1-C
0)
b.差额替代法:【概念】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它是利用各个因素的实际数与技术之间的差额,计算出各个因素变动第综合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节 成本报表的分析
3.1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表的分析
【概念】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表是按产品种类汇总反映工作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的报表。
全部商品产品包括
可比产品和
不可比产品两大部分。
3.1.1对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通过总评价,一是对企业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有个总括的了解;二是通过对影响计划完成情况因素的初步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指出方向。
【公式】本年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计划总成本-实际总成本
本年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率= |
本年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 |
×100% |
∑(各种产品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 |
3.1.2分析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的完成情况
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平均单位成本)-∑(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计划降低率= |
计划降低额 |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平均单位成本) |
实际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品×上年平均单位成本)-∑(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本年平均单位成本)
实际降低率= |
实际降低额 |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平均单位成本) |
3.1.3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的因素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1.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的因素:1.产品产量;2.产品品种结构;3.产品单位单位成本。
2.各因素的影响程度:1.产品产量变动的影响。产量变动是指从计划产量变为实际产量增加数或减少数。2.产品品种结构变动的影响。产品品种结构是指产品个品种在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动。3.产品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产品单位成本变动就是实际单位成本高于或低于计划单位成本的数额。
3.2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分析
3.2.1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变动情况分析:分析时依据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及有关技术经济指标。
3.2.2主要成本项目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的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消耗量×直接材料价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额=直接材料实际数-直接材料计划数=直接材料消耗数量变动的影响+直接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
直接材料消耗数量变动的影响=(实际单位耗用量-计划单位耗用量)×直接材料计划单价
直接材料消耗价格变动的影响=(直接材料实际单价-直接材料计划单价)×单位产品直接材料实际耗用量
2.直接人工的分析:直接人工费用=单位产品工时消耗×小时工资率
3.制造费用的分析
3.3期间费用的分析
【概念】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多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
3.3.1费用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3.3.2各项费用变动情况分析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