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2018年10月自考《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串讲十
发表时间:2018-09-27 15:56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十四章 真菌学
第一节 真菌学概论
真菌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无叶绿素,不分根茎叶。分为:
一. 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和类酵母型真菌。
二. 多细胞真菌,由孢子(繁殖结构)和菌丝组成。
1. 菌丝——多细胞真菌在适宜的环境下,由孢子长出牙管,再延长呈丝状并分枝,称为菌丝体。
2. 孢子——生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是鉴定和分类的依据。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一.浅部感染真菌(皮肤癣菌):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小孢子菌属。
二.深部感染真菌(条件致病性真菌)——假丝酵母菌属(白色假丝酵母菌)和新型隐球菌(墨汁染色观察)。
第十五章 病毒学
第一节 病毒学概论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对抗生素不敏感,以复制方式进行繁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一. 基本特征:①个体微小;②结构简单;③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④只含一种核酸,以复制方式繁殖;⑤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
二. 大小和形态
1. 病毒的大小——以纳米(nm)为单位——电子显微镜观察。
△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有感染性。
2. 病毒的形态:球形颗粒;杆状颗粒;复杂形状颗粒。
三. 结构与化学组成
1. 病毒的结构:基本结构有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
2、病毒的化学组成:
(1)病毒核心——核酸——病毒体的核心。
——功能:构成病毒的基因组;贮存病毒全部的遗传信息,决定病毒的一切遗传特性,是病毒增殖、遗传、变异和感染性物质基础;有的裸露的病毒核酸仍具有感染性(感染性核酸)。
(2)衣壳——蛋白质外壳。
——功能:保护核酸,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具有抗原性;定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选择性。
——由一定数量的壳粒组成;壳粒数目和排列方式可以作为病毒鉴别和分类的依据之一:①螺旋对称型;②20面体对称型;③复合对称型。
(3)包膜——核衣壳外的膜状结构。
——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与病毒入侵有关;具有抗原性。
三. 病毒的复制周期——从病毒体侵入细胞到子代病毒生成释放,称为一个复制周期。分五步:
1. 吸附。特异不可逆,分为两个阶段:①病毒与细胞的静电结合;②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表面结构成分的特异性结合,是决定病毒感染的真正开始。
2. 穿入。有三种方式:① 融合;②吞饮;③直接进入。
3. 脱壳。分两步:① 由溶酶体酶作用脱去外壳蛋白质,病毒核心释放于细胞质中;② 病毒编码产生脱壳酶,脱去内层衣壳释放出核酸。
4.生物合成,即病毒核酸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隐蔽期)
5.装配与释放。主要方式是破胞释放和出芽释放。
四.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感染(人群中不同个体)和垂直感染(宿主亲代到宿主子代)。
2.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五.病毒的培养方法——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二节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
一. 呼吸道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
1.生物学性状——核心和包膜(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2.抗原变异的两种形式——抗原性漂移和抗原性转变。
△ 腺病毒核心为双链DNA。
二. 肠道病毒
三. 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发于婴幼儿,导致腹泻)。
四. 肝炎病毒——乙肝病毒(HBV)
1.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
2.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
3.乙肝两对半检测: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在肝细胞中复制繁殖,血清中可检出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各种抗原抗体,称为乙肝病毒检查,俗称两对半(HBsAg、HBeAg、抗-HBe、抗-HBc、抗-HBs)。
(1)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
(2)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
(3)接种过疫苗或痊愈——抗-HBs。
五. 逆转录病毒——HIV。
六.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形态与结构:嵌有gp120和gp41。
——致病机制:病毒选择性地侵犯CD4+细胞。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
七.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对神经组织有较强亲嗜性。
八. 其他致病性病毒——疱疹病毒很容易引发潜伏感染;控制乙脑病毒在猪群和人群的传播与流行。
九.朊粒 (传染性蛋白因子)——无核酸——库鲁病是第一个被认为由朊粒引起的人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 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一.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干扰蛋白质合成;抑制核酸合成。
△ 青霉素(临床应用最多的抗生素之一。主要是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链霉素(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特别是结核分支杆菌);氯霉素;自力霉素;争光霉素。
二.. .防止微生物污染药物的措施:① 加强药物生产管理;② 进行微生物检验;③ 使用合格防腐剂。
三 .体外抑菌试验与体外杀菌试验的常用方法:
1. 体外抑菌试验:连续稀释法(液体/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琼脂扩散法(滤纸片法、打孔法、挖沟法)、联合抗菌试验法。
2. 体外杀菌试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活菌计数法、苯酚系数测定法。
△ MBC(MLC):最低杀菌浓度是指该药物能杀死细菌的最低浓度。
△ MIC: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