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2018年10月自考《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串讲九
发表时间:2018-09-27 15:54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
灭菌——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孢)的方法。
消毒——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 热力灭菌法
1. 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1~10um最强)。
2. 湿热灭菌法——煮沸法,巴氏消毒法(用于食品消毒,牛奶等)、流通蒸汽灭菌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效果最好,用于手术敷料、实验室里的细菌培养基等)。
二. 低温(冷冻真空干燥法是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
三. 辐射——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260~266nm最强,干扰DNA复制转录,室内空气杀毒)、日光、微波。
四. 其他:超声波(空穴效应)、渗透压、滤过除菌法。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与防腐剂
△ 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①消毒剂的性质与作用方式;②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③消毒剂的使用浓度与时间;④环境因素。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常见的质粒类型有:F质粒;R质粒(抗药质粒);Col质粒;代谢质粒。
二. 转座因子,又称跳跃基因,是指细胞基因组中能够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三.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噬菌体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噬菌体。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分类:
1. 烈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吸附、穿入、生物合成和成熟与释放——只有溶菌周期。
2. 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同时拥有溶原周期和溶菌周期。
四. 基因转移与重组
1. 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2. 接合是指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质的过程。
3.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通过交换重组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第十三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病原性球菌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故又称化脓性球菌。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革兰阴性球菌主要有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第一节 球菌
一、葡萄球菌属—— 无芽胞菌中抵抗力最强。
1. 微生物学观察——菌落呈金黄色,周围有完全溶血环;血浆凝固酶和耐热核酸酶呈阳性;发酵甘露醇。
2. 致病物质——酶和毒素。
3. 防治原则——防止医源性感染,勿滥用抗生素。
二、链球菌属
1.生物学性状——① 甲型溶血型链球菌(草绿色溶血环),称为甲型溶血或α溶血;
② 乙型溶血型链球菌或溶血型链球菌,完全透明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
③ 丙型链球菌或不溶血球菌。
2.所致疾病——猩红热。
3. 防治原则——减少传染源,彻底治疗,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三、肺炎链球菌
1. 生化反应——胆汁溶菌实验阳性,菊糖发酵实验阳性,可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区分。
2. 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
3. 防治原则——注射疫苗。
四. 奈瑟菌属——成人淋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性接触。
第二节 肠道杆菌
△ 抗原——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荚膜或包膜(K)抗原。
——肠杆菌科血清细菌学或免疫学分类基础。
一. 大肠埃希菌——致病性—— 分为肠内感染(致病物质主要是菌毛和肠毒素)和肠外感染。
——防治原则——改善环境卫生和视频的检查与检测,人工主动免疫是重要措施。
二. 志贺菌——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
——防治——防止粪口传播;易出现多重耐药菌株。
三.沙门菌属
1.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
2. 致病物质——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肠毒素)。
3. 所致疾病——肠热症(伤寒、副伤寒)、胃肠(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败血症。
4. 防治原则——加强饮水、食品卫生监督;口服疫苗;有效药物是环丙沙星。
第三节 弧菌属
△ 霍乱弧菌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的病原体,为肠毒素性外毒素,单端鞭毛,耐碱不耐酸。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
△ 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是创伤局部形成厌氧环境,致病物质为外毒素,主要是破伤风痉挛毒素。典型破伤风症状为角弓反张。防治原则:首先是正确处理伤口,破坏厌氧环境;特异性预防包括人工主动免疫(百白破三联疫苗)和被动疫苗(破伤风抗毒素),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可抑制破伤风抗菌在伤口繁殖。
第五节 分枝杆菌属
一、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分离培养采用集菌罗氏培养基。
——卡介苗(BCG):毒力变异典型例子,将有毒的牛型结合分歧杆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
二、麻风分枝杆菌
第六节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一、布鲁菌属——所致疾病:波浪热。
二、鼠疫耶氏菌——通过鼠虱叮咬传染(消灭鼠疫的根本措施:灭鼠灭虱)。
三、炭疽芽胞杆菌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竹节样排列。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传染,主要致病物质是荚膜和炭疽毒素,因形成芽孢,故抵抗力强。
第八节 支原体——无细胞壁,能通过细菌滤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九节 立克次体
一. 立克次体是共同特点:①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法繁殖;②含DNA和RNA两种核酸;③呈多形,主要为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④ 多为人畜共患病病原体,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⑤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二. 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病人是唯一传染源,通过人虱传染。Q热立克次体能通过污染的水和奶类制品经消化道传播。
第十节 衣原体——严格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生长繁殖,能通过细菌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原体与始体)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十一节 螺旋体
一. 钩端螺旋体(唯一可人工培养)是人畜共患病。
二. 梅毒通过性接触和胎盘垂直传播。Ⅰ期梅毒主要侵犯外生殖器官。Ⅱ期梅毒造成全身皮肤粘膜损伤;Ⅲ期梅毒侵犯内脏器官和组织。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