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复习资料:2018年10月自考《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串讲一

发表时间:2018-09-27 15:38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绪论
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微生物),如病毒和类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以及原虫等。
 
第一章 抗原
抗原是一类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TCR/BCR )结合后,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Ab/T*)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一.抗原的免疫学性质
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b或T*的能力——即诱导免疫应答——判断是否抗原的关键。
2.抗原性——与免疫应答产物Ab或T*特异结合的能力——即参与免疫反应。
二. 1.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青霉素)。
2.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为完全抗原。
3.半抗原与蛋白质分子(载体)结合后,便转变成了完全抗原。
三.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
1.无应答:抗原浓度太低或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
2.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免疫原。
△ 正常应答(免疫保护);过高应答(超敏反应);过低应答(免疫缺陷,感染)
3.超敏反应: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变应原。
4.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耐受原。
第一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蛋白质(良好抗原);复杂多糖(一般抗原);脂类、核酸及组蛋白(微弱抗原)。
3.易接近性 (Ag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的难易程度)——越理想免疫原性更强。
4.物理状态——聚合蛋白和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更强 。
二.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1.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种族关系相距越远,血缘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
2.免疫方法的影响
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一般说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耐受;免疫途径以皮内免疫最佳,皮下免疫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诱导耐受;注射间隔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一.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专一结合的特性。
二.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
(1)特定表位只能诱导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表位决定免疫反应特异性。
(2)抗原结合价—抗原表面分子能与抗体分子相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量。(完全抗原一般为多价)
二. 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1.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2.某些抗原除与其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以外,还能与其它抗体发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