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题型(可斟酌答案)
*1、农村教育大力关注:2004年高考,农村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城镇,占报考总人数723万人的55%。(数据分析题P87)
答:中等教育关注农村地区也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素来以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文化落后等因素而处于贫困状态。农村贫困地区的建设事业依靠的都是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因此,中等教育要积极面向农村的广大学龄群体,因地制宜地改革课程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广泛普及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适宜农村生产、文化发展的技术骨干力量。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根基。
2、个人本位论(易出辨析或材料分析P101)
答:⑴个人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理论。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的需要来制定。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和福禄培尔等。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是其全盛时期,在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⑵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如下:①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社会。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个人的身上来制定教育目的。②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这种本能得到充分的、健全的、和谐的发展,使人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真正的人。③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方有价值,社会价值是通过个人的价值来实现的。
(辨析P102这是一个评价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个人的价值,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是正确的,但它忽视社会的需要,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则是不可能的。
3、社会本位论(P102~103)
社会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理论。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斯宾塞。19世纪下半叶兴起,影响很大。
主要观点如下:
(1)教育的对象虽然是人,但人都是社会的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社会的制约。所以,教育目的的立足点应是社会,而不应是个人。
(2)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而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只有存在于社会之中并为社会贡献其最优力量才能有价值。
(辨析P102这是一个评价
)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的价值,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也是有道理的,但它过分强调社会,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否定个人的价值,仅把人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料来看待未免也有些偏激。
4、(材料分析题P280)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答: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教育渠道,它们既是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和范围,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有固定的班级,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表的安排进行。课外活动则是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一方面密切配合课堂教学,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爱好专长、扩大和加深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因此,把注意力仅仅放在以系统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活动是不正确的。应认识到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差别,掌握其自身的特点,才能更好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
**5、(材料分析P305)中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中民主管理原则。
答:这个原则要求学校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和学生,把教职工和学生当做学校的主人,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学校管理。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依靠师生办学,真正认识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工作要经常听取师生的意见,接受师生的批评和监督;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学民主、学术民主,并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