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江苏自考现代汉语章节复习资料(26)

发表时间:2021-07-19 14:29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六章 语用

6.礼貌原则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总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为了尊重对方,说话人需根据语境采取一些恰当的交际策略,在言语行为中渗透尊重对方、保护对方自尊心的礼貌信息,以求得最佳交际效果。

(1)根据语言的语用意图与社会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四类:竞争类、和谐类、合作类和冲突类。

①竞争类:语言的语用意图与社会目标相互竞争的那一类言语行为,具体如“命令、请求、要求、禁止”等。

②和谐类:在言语活动中,听话的一方是受益者的那一类言语行为,例如“提供、邀请、祝贺、致意、致谢”等。

③合作类:以交换信息为主要目的的那一类语言活动,例如“声明、报告、讲述、宣布、介绍”等。

④冲突类:语用意图与社会目标互相冲突的那一类言语行为,例如“威胁、指责、诅咒、责骂”等。

(2)礼貌原则的准则

①慷慨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使他人受损最小、受惠最大,自己则受惠最小、受损最大,也就是要尽量减小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信息。例如:

A.借我一些钱!

B.我想向你借一些钱。

C.你能借我一些钱吗?

D.你能帮我一个忙,借我一些钱吗?

②谦虚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例如:

A.作为我们的一点心意,请接受这份小小的礼物。

B.甲:这次考试你考了第一名啊,太厉害了! 乙:运气好而已。

③一致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减少与对方的分歧以增加一致性, 在非原则问题上尽量靠拢对方的观点,尽量减少反感,增加同情。例如, 甲:这件裙子她穿着真好看!

乙:是啊,颜色和款式都很适合她。

 

7.语用意义指话语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由于语言使用者和语境的作用而产生的动态意义。它是语用分析的主要对象之一。

 

8.同义句式

(1)长句和短句

①长句结构复杂,词语多,信息量大,表意周密、严谨、精确。

②短句的修辞效果是简洁、明快、活泼、灵活、有力。

(2)整句和散句

①整句是指结构和长度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 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在散文、诗歌等文体中应用较广,适于表达感情, 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②散句是指结构和长短不同的句子交错在一起使用的一组句子。散句散而不乱,比较灵活,可以避免单调、呆板,能获得生动、感人的修辞效果。

(3)松句和紧句

松句指句子成分间组织松散、语气舒缓的句子;紧句是指句子成分间组织紧凑、严密的句子。

(4)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和否定都是对事物做出判断。但对同一事物或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表示,也可以用否定句表示,二者在语义的轻重、强弱上有一定的区别。

(5)口语和书面语句式

口语句式指口语里经常出现,而书面语里较少出现的句式;书面语句式是书面语里经常出现,而口语里较少出现的句式。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口语句式比较简单、松散,多用短句;书面语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严谨, 较多使用长句。

②书面语句式要求逻辑性严密,关联词语用得较多;而口语中关联词语使用较少,即使用了,也是用“口语式”的关联词语。

③为增强句子的简练性和表现力,书面语句式经常沿用一些文言句式,而口语中则很少使用。

 

9.辞格又称修辞格、修辞方式,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 行有效地加工和组织的策略性方法。

 

10.比喻

(1)含义:利用本质上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方式。

(2)构成: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将二者联系起来的词语叫“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个事物。

(3)分类

①明喻,最典型的比喻,在结构上最为完整,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例如,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作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犹如银河系里灿烂的繁星。

②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岀现,但是喻词是“是、变成、成为、成了、等于”等。例如,

A.……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B.在那个年代,书是我最好的朋友。

③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中说出,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A.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

B.柔嘉到底是个女人,对于自己管辖的领土比他看得重。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