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江苏自考美学章节复习资料(40)

发表时间:2021-06-17 14:59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六章 审美教育论

6.诉诸感性: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即诉诸感性。

 

7.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一种“化育”,即潜移默化,美育对于性情的陶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逐渐沁入人的心灵,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8.中国儒、道、禅三家对美育的看法

(1)在儒家看来,美育的目的,在于让人精神上获得解放,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孔子将礼、乐并重,将乐的感化放在造就人的最高境界的位置上,与礼相辅相成。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 泰伯》)。

(2)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①老子看到了文明对人的负面影响, 反对文化对人的熏陶和造就, 要求从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中让人们回归自然, 恢复淳朴之心。(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

②庄子追求个体与宇宙大化的贯通合一,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境界和对现实的人生的解放与超越,进入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3)禅宗对审美感化的看法,既有宗教的痕迹,又反映了世俗的心灵净化和超越的特征。其注重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

①禅宗认为,要获得解脱,只能从自己的内心着手,反对求生西方,寻找救世主。从美育的角度说,便是“自己感化自己”。【在这种领悟中, 禅宗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扩张了自我,从有限中看到了无限,从片刻中看到了永恒,进入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五灯会元》卷二)的最高境界。从而使自己跃身大化,与宇宙融为一体,显示出一种异常恬淡、宁静的心境。】

②他们要求通过借鉴自然界那种无所求取而成全自身的自然道德观,而领悟到妙悟过程中的淡泊,从中体现了禅宗对人生,对生命的热爱。这正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审美中成就人生。

③具体方式上,禅宗虽有顿悟、渐悟之别,但客观上,他们都是注重渐修顿悟。通过渐修,人们便可豁然开朗,翻然醒悟。

 

9.美育是一个长期实施和发展的活动

(1)王阳明主张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之耳濡目染,渐渐潜移默化。

(2)孔子认为美育也正是这样像大自然的和风细雨之于禾苗,使之茁壮成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人熏陶感染,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

(3)王夫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强调日常生活对人的感化和习惯对人的日积月累的作用。

(4)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 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这就注定美育是一个长期实施和发展的活动。

 

10.接受者在美育过程中的能动性表现

(1)主体接受美育时能够表现出主体能动的创造性;

(2)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