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2020年4月江苏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题复习资料:论述题

发表时间:2020-03-18 16:13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1题 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
【正 确答案】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共成一“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计划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 为忠实地、一丝不苟地将“计划的课程”实现出来的过程,因此,“计划的课程”是课程实施的唯一标准和尺度。制定课程计划的课程专家和行政人员是课程变革的 核心和主体。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精确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并确定影响课程按预定计划实施的因素,从而为忠实地实现“计划的课程”提供决策。 “连续体”的另一端是“创生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变革的参与者的个性获得变化、发展与成长的过程,因此,个性发展才 是课程实施的标准。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变革的核心和主体。课程创生取向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运用“质的研究”的方法论理解课程创生过程的实质, 为课程实施过程中个性发展和主体的解放提供指导。 “连续体”的中间是“修改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变革的计划者与执行者相互改变、相互适应的过程,因此,根 据特殊情境的需要把“计划的课程”变为“修改的课程”,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具体实践情境之外的课程专家及行政人员与具体实践情境中的教师共同推 动着课程变革的进行。相互适应取向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探讨课程变革得以发生的教育情境和社会情境中的诸种教育问题和因素,以把握相互适应过程的深层机制。 显而易见,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兼容了忠实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的因素,是两种取向的中介。 至此我们知道,这三种取向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因而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它们也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课程创生 取向对实践界的要求太高,推行的范围有限。作为二者的中介的相互适应取向在兼具了二者的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它们的局限性。但是,从忠实取向到 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每一层次都是对上一层次的包容与超越,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第2题 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正 确答案】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有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将人的认知教育目标依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的顺序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后五类在一起又称为“理智的能力与技能”。“知识”与“理智的能力与技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情 感领域,情感目标可分为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五类。关于“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分法不一,现今被教育 者广为运用的是辛普森的分类法,他把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为知觉、准备、指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合、创造七个层次的目标。 总结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它对教育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表现在: (1)它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框架。它不仅确定了“能力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而且还确立了与这种价值观相适应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就 是把每一类目标都以具体的、外显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从而为目标的及时评价和反馈创造了条件。 (2)它创造性地处理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具体表现在: (1)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似乎是人为的。因为在人的发展中这三个方面是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 (3)各行为目标彼此之间以及行为目标与亚类行为目标彼此之间界限不十分明确。 (4)布卢姆等人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层级结构,这值得怀疑。 (5)“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超学科性也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挑战。 但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它依然对教育领域有着至关 重要的意义。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