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1.了解学情2.制定计划,做好准备3.实施指导4.反馈控制。
3.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通过教师的指导来进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进行,通过家长或其他人员来进行等三个方面。
4.学习方法指导方式:1.系统传授式——这是目前进行学法指导的较普遍的一种理论传授方式,它是教师根据学法指导教材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学习方法。2.专题讨论式——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专题形式不定期的举办学法指导讲座。3.学科渗透式——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科渗透学习方法。4.学习诊断式——这是教师运用心里诊断技术帮助学生具体找出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指出具体的解决办法。5.经验交流式——学生之间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学习过程反思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5.几种主要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指导学生学会记忆;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指导学生学会排除学习干扰。
6.素质教育的内容——塑造完整的的人。
7.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在创造的过程。
8.素质教育的特点: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
9.素质教育目标分解:思想政治目标素质及教育;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审美素质目标及教育;劳动素质目标及教育;交往素质目标及教育。
10.现代人格素质的基本特征:1.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与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3.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4.注重现在与未来,惜时守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效率。6.计划。7.知识。8.可以来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知识10.对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智慧敢于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产和过程。
11.人格教育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缺点人格教育的导向;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
12.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各种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13.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包括了: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能力的发展。
14.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15.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16.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17.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18.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下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19.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一贯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20.德育原则——育人的基本规范。
21.德育原则是在德育过程中引申出来的有关德育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德育工作者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