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历年真题】全国2019年4月自考《新闻评论写作》试题真题与答案00658

来源:江苏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9-09-02 14:25 作者:admin
  • 00658新闻评论写作

    文件大小:0.01 MB

    文件类型:.rar

    发布时间:2019-09-02 14:25

课件预览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与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是

A.用事实说话B.不动声色,客观陈述

C.说事实的话D.篇幅短小

2.与专栏小言论评论相比较,论坛型专栏评论的文章篇幅明显长一些,其字数一般在

A.八九百字左右B.千字左右

C.一千五百字左右D.两千字左右

3.与新闻报道的标题相比,新闻评论标题

A.结构较为复杂B.多为复合性结构

C.多为单一型结构D.重在对新闻事实的恰当概括

4.中国报刊评论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是

A.18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B.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50年代

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评论论据中的理论性论据

A.公认的道德规范B.古今中外的格言、谚语

C.历史资料、统计数据D.科学的定理和法则

6.《多交“毡帽朋友”》《飞去“乌纱”又飞来》这两个标题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比拟

C.借代D.双关

7.编者按语真正成为常用报刊文体则是在1904年

A.《清议报》创刊之后B.《时报》创刊之后

C.《新民丛报》创刊之后D.《时务报》创刊之后

8.1919年7月14日由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毛泽东任主编,提出只有彻底反帝、反封建才能教国主张的杂志是

A.《新青年》B.《大中华》

C.《每周评论》D.《湘江评论》

9.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中国报刊评论史上先后出现过一些成绩斐然、影响深远的评论大家。职业报人中最著名的两位评论家是《生活》周刊《小言论》专栏的主笔邹帮奋和《大公报》社论的主笔

A.张季鸾B.鲁迅

C.翟秋白D.李大钊

10.2015年4月4日《新京报》的社论标题《远离腐败暴利,殡葬才能“清明”》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粘连

C.借代D.双关

11.在短评的诸多形式中,应用更为普遍的是

A.独立成篇的短评B.配发式短评

C.署名短评D.不署名短评

12.介绍作者身份、交代事件背景的按语是

A.文前按语B.说明性按语

C.注释性按语D.编者后记

13.体现广播优势的主要手段,也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重要标志的是

A.色彩B.音响

C.视频D.文字

14.电视台记者或者主持人在进行现场直播评论的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和突出的要点是

A.我在现场B.“画外音”评论

C.安排镜头D.剪辑画面

15.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的述评是

A.工作述评B.形势述评

C.事件述评D.思想述评

16.因其新闻报道和评论太激进,评说议论时政常常抓住要害,一针见血,由马克思与恩格斯1848年6月在德国科隆创办又于1849年5月被迫停刊的报纸是

A.《纽约每日论坛报》B.《新莱茵报》

C.《华尔街日报》D.《法兰克福报》

17.录音述评中音响材料起的主要作用是

A.引出话题B.展现事实

C.支持和说明论点D.烘托气氛

18.20世纪80年代,著名杂文家、报纸专栏评论家林放主笔的享有盛誉的评论专栏是

A.《未晚谈》B.《小言论》

C.《今日谈》D.《自由谈》

19.依据新闻评论作者的身份进行划分,下列由非媒体专职人员撰写的评论是

A.述评B.短评

C.时评D.社评

20.家常式的电视评论节目最典型的是

A.《央视论坛》B.《新闻周刊》

C.《新闻1+1》D.《锵锵三人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媒体在确定新闻评论选题时要强调“三贴近”,它指的是

A.贴近政治B.贴近实际

C.贴近经济D.贴近生活

E.贴近群众

22.一篇好的新闻评论作品,其结构应符合的基本要求有

A.布局合理B.层次分明

C.逻辑清晰D.首尾呼应

E.语言通顺

23.好的短评应该力求做到“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这就要求短评在写作时

A.论题具体、角度小巧B.长话短说,议在实处

C.源于报道、高于报道D.可长可短、分析透彻

E.开门见山、不落俗套

24.《人民日报》下属的人民网“观点”频道原创新闻评论栏目有

A.《人民网评》B.《报系言论》

C.《每日新评》D.《及时点》

E.《快评》

25.新闻评论标题的主要功能作用有

A.提示论题,概括评论内容B.昭示倾向,表明立场态度

C.展现亮点,标出主要观点D.释放魅力,激发公众兴趣

E.客观呈现,用事实来说话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画外音”评论

27.社论

28.网络和新媒体评论

29.广播评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0.为什么中国古代报纸历经千年却始终没有新闻评论?

31.简答例证法与归纳推理的论证方法的异同。

32.新闻评论说理论述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33.简答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发展的新趋势。

五、实践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4小题14分,第35小题20分,共34分。

34.根据新闻评论写作原理,分析下面作品的写作特点。(字数400左右)(14分)

要帮进城农民算好三笔账

何兰生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在农村改革试验区稳妥开展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试点,引导有稳定非农就业收入、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的农户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应该说,这一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也对进一步减少农民、促进人的城镇化具有重要指导性。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现阶段面临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是我国农地的细碎化现象,农业劳动力人均耕作土地面积不到10亩;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没有解决,2.69亿的农民工依然保留着农村土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土地只有这么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只能走新型城镇化之路,让农民工更多、尽快融入城市。国家也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因此,探索让条件成熟的进城农民有偿退出承包地,其意义也就在于此。

方向和路径很明确。要保证这一历史进程顺利推进,关键还是如何维护离农进城农民的权益问题。这就需要帮他们算好三笔账,一笔是进城账,一笔是离农账,还有一笔是后路账。

首先是进城账。对于进城农民来说,融入城市,非不愿也,是不易也。进城农民和他的家人要想在城里住下来,成为新市民,有四个问题必须得到满意的回答:有没有稳定的就业?这就业不是打游击的街头活,也不是今儿有明儿无的,摆摊做小买卖也行,但最好不要被城管追得满街跑;有没有住的地方?建筑工地的简易工棚、塑料板房不算,能与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公租房、廉租房才算;社保怎么样?在医疗、养老等方面最好是与当地居民享受同城同保待遇;还有子女能不能在城里就学?得像当地人孩子一样就近上学,不要任何额外费用。就业、住房、社保和子女上学这四大问题不解决好,他们是不会轻易退出老家的承包地的。所以,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在农村,功夫在城市,最终还是体现在城镇化的水平上,体现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展上。

其次是离农账。承包地有偿退出,是怎样的机制?标准是什么?含金量多大?包不包括进城的安家成本?是永久性退出,还是退出承包期内的权益?如果只是退出承包期内的权益,下轮承包时,是否还有承包权?这些问题,都是现实中绕不开的问题,需要给农民讲清楚说明白。另外,进城农民原本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法赋“三权”,承包地有偿退出后,他们的宅基地使用权还在不在?集体收益分配权是一次性算给他们?还是在承包期内继续享有?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80%以上愿意进城定居的农民工希望保留承包地,2/3的农民工希望保留在农村的宅基地和房产。这也说明,维护和发展进城农民离农时的合法权益,让他们高高兴兴离开农村、心甘情愿退出土地,做好“有偿”

这篇文章是关键。

最后是后路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起码需要几代人的迁延演变,其间所经历的利益博弈、情感纠结、文化撕裂和命运起伏,都不是“风过水无痕”那样简单,一定是只有当事人才能体味到其中的甘辛。我国农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深爱土地,安土重迁。在探索承包地有偿退出试点时,应鼓励一部分进城农民在条件成熟时积极融入城市,也应该袜有一份施政的耐心,允许一部分进城农民哪怕是少数,有一个较长的犹豫过程,哪怕可能会迁延一代人的时间。对那些在城市就业和收入都不十分稳定、对未来预期也不十分确定的进城农民,对那些适应不了城市而想回乡的进城农民,要充分尊重他们对进退有路的坚持,防止他们进退失据两头空。这不仅仅是给进城农民留一条后路,也是给可持续发展多一个思路。

目前我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数量已达58个,覆盖全国28个省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其试验结果也相应具有较高的示范性。但尽管如此,在试验区试点有偿退出时,还是应该坚持稳妥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操之太切。毕竟,多一些审慎,就多一些妥善;多一份忧患,就多一分周全。不妨把试点范围再扩大一些,把困难考虑得再多一些,把时机把握得再准一些,真正做到既有战略视野又能切合实际,既有统筹谋划又能辨证施策,既有推进机制又能及时完善,这样才不失试验的宗旨,才有试点的意义和作用。

探索承包地有偿退出的改革试点,是立足国情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路径,是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一环。因此,帮进城农民算好三笔账,不让他们的权益受损,就不仅是公平问题,也是效率问题,更是决定性的关键问题。

《农民日报》2015-08-1235.就下面报道写一篇短评,题目自拟。(字数800左右)(20分)央广网济南2017年5月16日消息(记者恒巴特管昕)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

报道,近日,有多位山东英才学院的学生微博爆料称,学校向即将毕业的学生强制收取10块钱的“爱校费”,当做是毕业生捐款留念。那么山东英才学院为何向毕业生强制收取“爱校费”?这笔费用究竟去哪儿?

这两天,一则微博爆料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这条微博配图是一张山东英才学院某班级的群聊截图,同学们被通知要收取16块钱的费用,其中的10块钱,注明是每一个毕业生必须要交给学校的捐款。也就是网友们热议的“爱校费”。

当地媒体记者向山东英才学院的毕业生证实学校确实是要收取这笔费用,但学校每个学院对这笔费用的叫法不同。

有学生说:“我们交的是留念费。6块钱是团费,10块钱是捐赠什么东西。”也有的学生说:“是我们的服装费还有团费吧,我们也不太清楚。”

为什么要收取这笔钱,这笔钱要拿来干什么用?不少学生一知半解。不过,由于交10块钱并不多,一些学生表示并不在乎,但也有学生认为虽然数额少,但会关系到毕业,因此表示有些无奈。“这个东西没法说,辅导员说交,没办法呀,就是给学校交钱,懂就行吧。”

有学生还向记者透露,校园内有个大屏幕,就是毕业生捐赠买的。“一进门那里有个大屏,就是毕业生赠送的。我觉得就是学校没钱,想个办法交上吧。”

虽然这笔所谓“爱校费”不多,但还是在毕业生中,引起不小的非议。学校为什么要收这笔钱,又是以什么名目来收钱的?记者就此向山东英才学院宣传处相关负责人求证。他表示,收这笔钱,是学校开展的一项活动。“毕业生捐款留念项目或者是一个活动,这个活动2010年就开始搞,每届毕业生捐点儿钱,在校园里搞一个文化项目建设,给学校留个纪念,也给学生自己留个纪念。”

记者了解到,山东英才学院全校大约有一万八九千人,毕业生每年平均在四五千人。粗略一算,毕业生每人出10块钱,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那么,学校向毕业生收取这笔钱后,具体用来干什么?这个负责人告诉记者,钱主要是用到学校的文化建设方面。“比如,前几年用毕业生的捐款买了一块石头,建了个‘奇石公园’;在景湖边儿上建了个小亭子;在办公楼前面的小广场建了一个大屏幕;学校办公楼顶上一个报时的钟,也是毕业生捐赠的。不一定是什么项目,但肯定与文化建设有关。”

对于这10块钱的收取方式,学校宣传处的负责人表示,并不是网上说的强制性收取,而是要求学生自愿缴纳,但在层层传递过程中,部分辅导员理解传达有误,执行有偏差,才造成现在的误解。

这位负责人表示,为避免学生对此产生误解,学校已决定停止向毕业生收取这笔钱,并且准备将之前收取的费用全部退还给学生。“事情出来之后,学校领导已经安排有关部门向学生进行说明。由于有些学生不理解,我们已经停止了这个活动。”

下载说明

!!注意:手机下题库,请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苹果手机必须在浏览器中打开
1.本站题库资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2.历年题库统一以RAR压缩包形式下载!预览内容仅供参考

3.下载本站资源,如果服务器咱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在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如:题库出错,有错误可以直接通过下放链接入口直接咨询
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咨询入口点击进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TAG标签:

报名电话:025-87716975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与"【历年真题】全国2019年4月自考《新闻评论写作》试题真题与答案00658"相关的文章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