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7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D)2-110
A.内在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认可驱力 D.附属驱力
2.“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A)2-82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3.“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B)2-137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4.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2-76
A.塔巴 B.惠勒
C.泰勒 D.坦纳
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B)3-155
A.知识、技能、技巧 B.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C.知、行、意 D.德、智、体
6.“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B)3-145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7.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这一特点说的是(B)3-168
A.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B.表现性目标的特点
C.行为目标的特点 D.普遍性目标的特点
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B)5-215
A.“因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9.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可以把评价分为(C)7-309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10.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B)8-358
A.认知弹性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B)8-351
A.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B.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C.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经验 D.以上都不对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C)8-337
A.教育平等 B.教育的高质量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多元价值观
13.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D)8-341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14.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B)1-68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15.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B)1-14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课程》 D.《怎样编制课程》
16.第一次试图将课程与教学进行整合的教育家是(D)1-65
A.施瓦布 B.布劳迪
C.塔巴 D.杜威
1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D)2-76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18.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C)1-13
A.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学术中心课程 D.人本主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