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中国古代文人的恋水情结在诗文中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1-04-15 10:47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中国古代文人的恋水情结,源于古代人民对水的崇拜。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度里,水崇拜作为一种根植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中的崇拜,延续了数千年,又不断发展演变,引申出了一连串新的内涵。在古代,水能带给人类交通之便,同时也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灾难。我国西南地区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洪水神话,就保留了人类对洪水的恐惧记忆。水带给人类的祸福,导致了人类对水的依赖与恐惧,从而产生了对水的崇拜。

人类对水的崇拜首先体现在对水进行人格化和神灵化。水的人格化是视水与人同“性”,即认为水也具有与人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意欲、行为等。《老子·道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用水性来比喻上德有道者,即圣人的品格。水具有柔和的特点,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能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始终如一地永远付出……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就应该具有水的特征,通过对水的描绘来达到对“道”的歌颂,进一步阐述了“以柔克刚”、“不争无尤”的哲学理念。毫无疑问,一切自然崇拜的自然物都是被视为与人同性的。因为驱使人去崇拜某个对象的那种感情,显然是以这个观念为前提:即人认为对象并不是对这种崇拜无动于衷的,它有感情,它有一颗心,而且具有一颗感知人类事务的心。

水灵,即水之灵魂。水灵具有人的性格,但没有具体的形象,总是与水体或水体的各种变化形式相联系。如江河湖海溪井泉云雨虹……它是一种模糊不清的物体,是幻想中超自然力的存在。对水灵的崇拜引发了文人们对水的热爱之情,于是“水”这个意象便广泛地体现于文人的创作当中。

美国的华生在《中国抒情诗歌》中,对《唐诗三百首》中的作品作了一个统计,写水的有79处,河81处,海36处,浪31处,泉18处,湖与池17处。他所指的虽不全是严格意义上的山水诗,但通过统计水这个自然界中极其平凡普通的元素在三百多首唐诗中出现的次数,我们便可以由此发现中国古代文人之于水的爱恋。

一、爱之深

人们在崇尚自然的风气中,面对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山山水水,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自然而然地要借助文学,以表达流连山水,体会所获得的宇宙、人生之理的情趣。正如《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诠释了古代文人面对山水时所特有的情怀,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使自然界的山水也变得有情有意。雨、雪、冰、霜等作为水的变体,也常被文人引入文章当中。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古文人们对不同季节的水有不同的诠释;从形态的角度来看,古文人们对不同形态的水亦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一) 由景生情

春水之美,在于它包含了盎然的生意:“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描写了涧中春景,春雨晚来,春潮急涨,野渡无人,小舟自横。于动态中写闲静,使人觉得景虽荒僻但不死寂,意虽悠闲仍不失生机,诗中那种对蓬勃春意的爱与幽寂涧景的怜浑然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全诗幽闲而又活泼的多层意趣。

夏季的水,与人更有亲近的情意:“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韩愈《山石》)。一代文学大家遇到如此清冽可人的水,也禁不住情趣盎然地赤足下水嬉戏,自由自在地陶醉其中,真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寒秋时节,草木凋零,万物萧条。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而此时的水,似乎也变得苍茫凄清起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描写了月夜美景,不仅是我们的眼睛欣赏到了美景,耳边似乎还听到了石上清泉叮叮咚咚的声音。视觉与听觉相融合,给了我们感观上的双重想象,描绘了一个清新、明丽、空灵幽雅的艺术氛围,富有禅意。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则是意境壮美,句中既含无边悲意,又蕴不尽愤情,他在文章上申足了上联目之所见和耳之所闻,在诗情上深化了无穷的感慨,因而被誉为“古今独步”的“语中化境”。因此,无论是优美或壮丽的秋景,还是朦胧苍茫或清新恬静的秋水,都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观刺激和多角度的审美价值。

冬季的雪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关汉卿《冬景》)诗句中虽未曾出现一个水字,却暗示了冬雪的纷纷扬扬,铺天盖地,使雪意无处不在。以春风喻北风,以梨花状雪花,以春的主体感受写冬的客观实景,写出了冬中之春,不但使严冬披上了一层绮丽的色彩,而且使环境充满了盎然的春意。 .

自然界中的水,并非是以单纯的形态存在的。它或在于溪流,或在于湖泊,或在于江河……不同的场合中,水具有不同的特性,文人们却能用准确、精妙的文字将不同特性的水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多采,因而使水更具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美感。

潺潺的流水,忽而化作清浅柔和的小池,忽而化作一泻千尺的飞瀑,忽而化作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忽而又化作了雄浑悲壮的黄河、雄奇险峻的长江,描绘出了祖国优美壮丽的大好河山,寄托了文人们对于水的浓浓爱恋。事实上,如此变化万千、美不胜收的水景,并不都是单调地表现于同一首诗文中。文人们常综合水的各种特质来创作,使文章变化层出不穷,富有神韵。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清末王恺运誉之为“孤篇横绝”之作。写月色笼罩下春江花林优美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宇宙之思和人生之慨。它从多个视角描写春江月景:有时江潮连海,有时波光粼粼,有时奔涌万里,有时鱼龙潜跃;忽而雄阔,忽而辽远,忽而明丽,忽而宛细,写出了春江的多姿多彩。

(二)融情入景水又与神话中的“虬”、“龙”、“鲲”等神灵密切相联系,因此古人都不可避免地对水心怀敬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苟子《劝学》)。古人们用新奇的构想,结合神话传说,展现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意境。水神,是由水灵发展而来,有具体的形象。水神主要有动物水神和人物水神。动物水神,大多数取自实际存在的动物,这些动物多是水生动物或是与雨水有着某种联系的动物,所以被奉为“掌管雨水与水的水神”。虽是幻想的动物,但也是根据实有动物幻想出来的,如蛟、龙。人物水神则多半是由动物水神演化而来。那些半人半兽的水神,即反映了这种演化的痕迹,如龙王。有些人物水神则直接取自神话传说与历史中的人物,但仍与动物水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古代文人对描写水神和与水神有关的神话传说情有独衷。李朝威的《柳毅传》、曹植的《洛神赋》……描写了一个个人与水神相恋的传奇故事,赞扬了古代青年男女勇于追求爱情自由的执着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古人喜欢用水来比喻女子,往不好的方面说是“红颜祸水”,往好的方面说便是“柔情似水”《秦观《鹊桥仙》》,“气双眼明秋水润”(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用“水”来形容女性的柔情,用“秋水”来比喻美人的眼睛,显得如此温情脉脉,楚楚动人。难怪《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所以见了便觉清爽。他认为大观园里的姐妹、丫鬟,都像清澈的水一样高洁纯真,照人心目。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艺术生命的永恒主题之一,婉约含蓄之美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要求。以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爱情诗就常以水为典型环境,以水喻主人公的心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男主人公和伊人虽然只是一水之隔,却又远如天涯,因此主人公思心徘徊,上下求索,心中极度惆怅。正因为上下求索而觅之不得,才觉得在水一方的伊人有着一种虚幻的美。以绵绵不尽的流水写情思,构筑了一种飘渺含蓄的爱情。

二、愁之切

任何人在失意、苦闷、彷徨的时候,都需要有情感的倾诉对象。文人则更甚,情感无处宜泄,于是在文人眼中的物便是情感的倾诉对象。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这个物上,把难以直言表达的抽象情绪,寄寓于具体的外在可感的事物之中,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我们欣赏时就需要由具体的形象凭借想象来理解古文人的情与意。国愁、乡愁、离愁……多愁善感的古文人总是有那么多的哀怨,那么多的愁思:“海天愁思正茫茫,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由于水具有绵绵不尽、蜿蜒徘徊等特性,用来形容文人们心中缠绵悱恻、无法排遣的愁情,确实妙哉。

(一) 国愁

自楚辞以“深水”喻小人为始,后人常因仕途不得志、国家日趋衰败而以水为意象,借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愤慨及无奈。想当年,李白雄姿英发,豪气冲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却未料到,奸佞当道,令众多有志之士举步唯艰:“惊风乱颤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世事艰难,事与愿违。身处这种黑暗的社会当中,壮志难酬的文人们只能依靠手中之笔来宜泄对这个现实社会的愤慨及怨恨。高傲如屈原者,则“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楚辞》);达观如苏轼者,则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借江水东流滔滔不绝之势,表明年华易逝,人生如梦,千古风流也只是过眼烟云,以此慰已;或者干脆学范蠡“乘扁舟浮游于江湖”,避开纷乱世事,甘做隐士去也。

哀莫大于心死。南唐李后主的词中,多以春水喻哀愁,春水之东流无尽无休则自己的哀愁也永无休止,以具象之物叙抽象之情,开后人多少法门。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是极愁之语,将抽象之愁赋予重量,亦有妙处,但都未能超过后主。

(二) 乡愁

远在异乡的游子很容易触景伤情,绵绵不绝的流水这一随处可见的意象更能引发出游子无限的愁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幽雅、安宁、温暖的场景,但对这位天涯游子来说;只能撩动他归思难收。须知这“人家”并不是他的家,那“小桥流水”,也最能触发游子的客愁。这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相类似的作品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以欢愉之语,道出无限乡情,几多酸楚。“一幅春水画图,意中是相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清·陈延焯)

(三) 离愁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对于离别,总是显得那样得多愁善感。局限于古时候的交通条件,古人分别的场合,除了“长亭外”、“古道边”,大抵就是在水、桥边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史记》)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前者语言朴素自然,一气呵成,却道出了分别时悲壮凄凉的气氛;后者虽不及其悲壮,但用词华丽,采用民歌对话和自然的手法,充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如今,“易水”、“南浦”、“河梁”、“灞桥”等词已成为了送别地的专用代称。

依依惜别时,作为被送者,自然要表示一下对友人的难舍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桃花潭水”本身就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意象,再加上“深千尺”的形容,使这美好的去处更有了深挚的情愫。然作为送行者,也理当对远游的友人表示衷心的祝福:“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温庭筠《送人东游》)江面上风波险阻,有几人在也。虽有独自一人的失落,但更重要的是对友人的告诫,希望友人在波涛汹涌之中,仍能坚持自我,不为波涛所淹没。一语双关,言简意长。

总之,水作为一种有特殊含蕴的物质,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学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一侧面———中国古代文人的恋水情结中,去发掘和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时的某种心态。

参 考 文 献

[1]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9

[2]老聃,范勇胜译注.老子.合肥:黄山书社,2002,2

[3]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4

[4]祥贵.崇拜心理学.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9

[5]木斋.唐宋词流变.北京:京华出版杜,1997.11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