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作品,如果不去描写一定的阶级性,是谈不上真实地反映人的阶级本质的。同样,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如果只是着眼于某一形象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地忽略他作为一定阶级的人的性格的丰富性,那也是反科学的。周朴园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不是社会上某一阶级本质的抽象概括,而是现实中某阶级中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思想的人物,周朴园是个资本家,也是一个“人”。周朴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是封建家庭专制主义的代表,但并不是没有人性。他对鲁侍萍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经过三十年的变迁,周朴园的地位变了,人也变得凶狠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还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侍萍的感情。他保留侍萍的照片,记着她的生日,这都是对侍萍的真诚的怀念。但一旦相见相认,眼前的侍萍已不是过去所爱的侍萍,就立即露出凶相,企图用支票打发她走。这也是“人性”,一个剥削者的人性。这些都突出表现了周朴园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周朴园 浓厚的封建性 野蛮的剥削者 伪善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剧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力作。作者把由封建家长专制制度造成的人生悲剧和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社会悲剧紧密的交织在一个乱伦故事中,使《雷雨》成了一部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精神震撼力的人生悲剧和社会悲剧。
周朴园是《雷雨》整个悲剧事件的肇事者,但他自己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年轻时曾经留学德国,接受过现代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那时他追求自由,追求真诚的爱情,他曾与家中的侍女侍萍相爱,但在社会封建传统和自己的封建家庭的压力下,他终于遗弃了侍萍,与贵门小姐繁漪结婚。周朴园把自己的自由和爱情出卖给了魔鬼,他自己也就成了一个魔鬼似的人物。在家庭里,他成了一个专横暴虐的封建家长;在社会上;他成了一个不关心工人疾苦、残酷镇压工人运动的反动资本家。
一、周朴园性格最突出的本质特点——浓厚的封建性
浓厚的封建性是周朴园形象的突出的本质性的特点,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万恶的封建势力代表人物”。有着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传统思想和传统道德。在他身上几乎嗅不到什么资产阶级“文明”气息,甚至连他的生活习惯也都保留着一种遗老的臭味。他要建立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其实不过是一个专横、冷酷的封建王国。
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专制暴君
“他的意见就是法律”,任何人都不得违反。他与蘩漪的冲突反映着资产阶级对婚姻、家庭的民主要求与封建势力禁锢的斗争;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看着周冲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可他仍不肯让步,又命令大儿子周萍去劝,并且要跪着劝,直到蘩漪认输方才罢手。“在他的眼中,根本没有蘩漪独立的人格和起码的尊严,他关心的也不是妻子的健康,而只是自己的意志。他残酷剥削、镇压工人,毫无资产阶级“文明”可言,他的“兴家立业”史,就带着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周朴园是一个狠毒凶残的资本家,作者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他血淋淋的发迹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只要能弄钱,他什么都做得出来。他让警察开枪镇压罢工工人,打死了三十个工人。他又利用分化和收买部分罢工工人代表的手段,破坏了大罢工。周朴园的每一个铜钱上,都沾着工人阶级的鲜血。
二、周朴园内心深处的一丝真情——初恋
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
1、周朴园心仪侍萍的伶俐、漂亮
30多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这女孩子当时漂亮、伶俐,还读过些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侍萍很懂事,能听得懂他的话,服侍得周到,于是,对鲁侍萍产生了感情。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了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侍萍见上一面。
2、保留当初的房间摸样
周朴园是怀念侍萍的,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他遗弃而投河自尽。特别是他以后的婚姻并不美满,这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当他以为侍萍已经投河自尽后,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纪念自己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真爱,不仅将自己儿子的取名为“周萍”,保留了侍萍生周萍时的房间模样,甚至喜欢关窗的习惯,而且还一直把侍萍当作“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要为她修一座墓。往事的回忆鞭打着他的心灵。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借此巧妙地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我们要全面认识周朴园性格的丰富性。
三、周朴园资产阶级极端自私自利的阶级性的表现——伪善
周朴园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说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而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翻脸,也正是他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懦弱的表现。周朴园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我们既不能因他见到侍萍后的惶恐暴怒,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某种真实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当然也不能因他以往对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与侍萍见面时的自私、冷酷。他的思想行动的变化,正是他“这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彼时彼地和在此时此地的特殊表现。
在第二幕中,鲁妈告诉周朴园侍萍还活着,并且就在此地,不过已经嫁给了一个下等人。鲁妈问他“想见一见他么”。他连忙说:“不、不。”他不愿见,也害怕见怀念了三十年之久的侍萍。侍萍还活着,这一严酷的事实,将他内心的本质显露了出来,从而把三十年前的他和今天的他统一起来。三十年后,周家大少爷已经是社会上有名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而侍萍已经是嫁给了下等人的妇女,如果相见、相认,会给周朴园带来比三十年前更不好的影响,会大大损害他的名望和身份。因此,他连连说:“不、不。”此刻,对于侍萍的怀念之情,已经被保持地位、身份的阶级意识所替代了。特别是当他知道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他的这种维护个人身份、地位和尊严的阶级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他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一连串的质问,是他本能的阶级意识的流露,是他内心紧张、恐惧的表现。他以为鲁妈是受人指使,千方百计地寻找他,是想以过去的关系讹诈他才来的。他是以剥削阶级的庸俗卑劣的心理来看待鲁妈出现在他面前的。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和地位,他立刻质问鲁妈:“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立即辞退了鲁贵和四凤,提出“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的条件。这是他害怕事态扩大,威胁到他的个人利益,妄图掩盖以往事实的真相。这和他开始时的托物寄情、怀念故人的感情相对照,似乎判若两人,但这种相矛盾、相对立的感情都是周朴园的真情的流露,不过他们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的流露罢了。它们在维护周朴园的阶级地位、身份等问题上统一在一起了。不难看出,怀念侍萍是为了树立他的尊严,提高他的地位,绝情寡义也是出于同一目的。这是资产阶级极端自私自利的阶级性的表现。
周朴园给鲁妈一张五千元的支票(被鲁妈撕了),还想汇一笔钱给鲁妈。这自然不能用怀念之情来解释。他自己都明白地说,这样做是为了赎罪。三十年前,侍萍被赶出家门,使她遭受了三十年的悲苦,可以说是毁灭了她的青春和前途。如果周朴园认识到这是他的罪过,总算还有一点人性。但是,正如鲁妈所说:“我这些年所受的苦不是你用钱算得清的。”金钱不能赎罪。但在周朴园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身份和享受,而且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既是他虚伪性格的反映,又是他复杂情感的表露。前面的怀念思恋与后面的冷酷无情,对立统一于周朴园的头脑中,而前者是枝节,后者是本质。他三十年来念念不忘于侍萍,是在侍萍已经不会对他的社会地位构成任何威胁的前提下。从戏剧情节看,他抛弃侍萍后虽然娶过二个妻子,却都没有得到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回想起来,还是年轻时和侍萍的相处,给他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因此,“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但是,当前一旦破灭时,当他的思念之情
一旦与他的名誉、地位、体面相冲突时,这种感情必然要服从于阶级利益,必然会立即轰毁。作家这样描写,使周朴园这个典型形象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深刻的说服力。
《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其中重要一点是其所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这个人物不单薄、真实可信,我们应细心品味。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