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6.毛泽东同志对如何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如何论述的?
答: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用能动的革命反映论的观点,对东西文化,特别是中西文化论战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批判的科学总结,并对如何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他还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如何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提出了“古今中外法”。他说:“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他还说明,所谓“古今中外法”“也就是历史主义的方法”。毛泽东这话虽是针对党史研究说的,但也完全适合于一般文化研究。建国以后,毛泽东在“古今中外”的辩证综合文化观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对于建立怎样的新文化,毛泽东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7.试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全新的文化。这种全新的文化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它有鲜明的时代性。文化虽有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它有浓郁的民族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不断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第三,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了理论论据。第四,它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我们的文化建设强调重在建设,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形式开放、不断发展的博大体系。第五,它有深广的群众性。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公民。第六,它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文化,本来就是人类社会不断开拓、不断创造的丰硕成果,任何优秀的文化产品,必定是超越前人的精彩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更自觉地把改革和创造作为自己成发展的方式。一方面,它要求外部环境的改革和优化,另一方面,它要求深化文化体制内部的改革,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