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2016.18)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解析】从本题的题干即可看出,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一维性,而所谓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永远按照过去、现在、将来一个方向演变。A引自唐朝王勃《滕王阁序》,感叹的是“物换星移”和时光不经意流逝。B出自唐代诗人杜秋娘的《金缕衣》,提醒人们时不我待,光阴易逝。C出自唐代诗人颜真卿的《劝学诗》,感叹的是岁月易逝、光阴一去不复返。ABC都表现了时间的一维性哲理。D出自唐代诗人许诨的《咸阳城东楼》,主要是作者对其所看到景观的描述,不涉及时间一维性的问题。
【答案】ABC
【多选】(2014.17)长江的年龄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解析】本题所考内容的切入点尽管在题干中没有列出,但细心的考生会发现,各个选项的主语都是“时间和空间”,因此考点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不管题干给出的材料涉及什么内容,最终要考查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BD正确。A后半部分正确,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前半部分错误,时空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A错误。C否认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尽管人们可以研究出某个具体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形式、标志方式,但不能说时间和空间是一种主观的“观念形式”。
【答案】BD
【多选】(2010.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 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语词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解析】从起源上看,意识在本质上是社会的,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意识的社会性,既表现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也表现在意识必须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固定下来、表达出去,以在人们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字典中所有语词的含义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来自于人们实际生活,是生活决定意识进而规定词语,而不是相反。从变化上看,意识具有历史性,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ACD正确,B错误。
【答案】ACD
【单选】(2018.2)“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事物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联系
B.模糊了事物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C.混淆了事物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区别
D.颠倒了事物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解析】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题目中“白马非马”的观点只看了“白马”的个性,没有看到背后隐藏的“马”的共性,A正确。BC本身无误,但与题意不符。D是无中生有的选项。
【答案】A
【单选】(2016.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之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解析】从题干所给的材料看,加了一点盐后菜味道变得鲜美,是因为盐加得适度。所以B为最佳选项。本题最大的干扰项是A,因为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属于量变,只要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但量变会引起质变,因此有考生会选择A。本题材料是寓言性质的,许多情节都具有象征性,如“鲜美”和“苦咸”代表的是事物的不同性质,两者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同。的确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选择A也未尝不可。但是,本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选择唯一的最佳答案,从题意看,加了更多的盐而使得菜味道改变这种行为有量变引起质变的意思在其中,但题中材料并没有“持续量变”这层意思。相比之下选项B比A更符合题意。C不仅与题干材料无关,而且是一个无论放哪都是错误的结论。D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B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