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分配与消费
第十七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 如何理解分配关系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
分配关系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没有分配,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正常进入消费,生产就不能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从社会生产总过程来看,生产成果的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不过,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分配并不只是消极的被生产所决定,它对生产有反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过来对生产其决定作用。
二、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有哪些功能?
1、
补偿功能。
2、
激励功能。
3、
积累功能。
4、
保障功能。
5、
调控功能。
三、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化?
在存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多种所有制企业,大量企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成的产权清晰、财产混合的股份制企业的复杂状况下,中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简要列举如下:
(1)
国有独资企业;
(2)
集体所有独资工商企业;
(3)
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
(4)
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的企业;
(5)
农村集体农业经济;
(6)
私营经济;
(7)
外商投资企业;
(8)
个体经济。
四、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是什么?
必要性:
(1)
是保证非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
(2)
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需要;
(3)
是保证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项目建设的需要;
(4)
是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和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5)
是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逐步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需要;
(6)
是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需要;
途径:
1、
市场调节的收入再分配:
(1)
非生产性劳务收支;
(2)
价格变动;
2、
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
(1)
国家预算;
(2)
财政转移支付。
(3)
国家根据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调解再分配。
五、 为什么说初次分配关系形成的利益格局是再分配的前提?
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主导全社会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控制者,是这种所有制关系中生产条件的所有者。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决定着初次分配关系,也支配着再分配关系。
初次分配形成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支配的基本利益关系的格局,而再分配也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为前提的,因此,
初次分配关系形成的利益格局是再分配的前提,再分配虽然可以弥补初次分配的某些不足之处,但是不可能改变初次分配的基本格局。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特点是什么?
(1)
从国民收入的成果看,进入分配领域的生产成果,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价值成果或价值财富;
(2)
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来看,具有法人财产的企业成为企业收入分配的主体;
(3)
从国民收入分配主体的社会性质来看,与资本主义经济有根本差别。
七、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主体的两个基本层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包括两个基本层面,即社会主义国家主体和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企业分配主体。
第十八章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一、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与马克思论述按劳分配的经济条件不同,为什么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仍是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1)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
劳动者个人收入的来源只能是劳动;
(2)由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个人收入只能以其提供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为依据;
(3)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分工和公平观念决定:
按劳分配是合理分配个人收入的唯一选择。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有何特点?
(1)
按劳分配的劳动成果是价值财富;
(2)
直接支配按劳分配的是公有制企业,而不是国家政府;
(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收入政策对不同公有制企业的按劳分配起调节作用。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与资本主义企业的企业家在收入分配关系的性质上相同吗?为什么?
因为
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家的收入中是不包含剥削关系,所以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与资本主义企业的企业家在收入分配关系的性质是不同的。
在改革实践中,目前一些公有制控股企业对经营者
实行结构收入,一般由
基本工资、
津贴、
一定量的期权性股权收入三部分构成。
基本工资这部分收入以能够满足经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尺度,
津贴收入取决于每年企业经营的好坏,
第三项被认为是风险收入。
四、在公有资本控股企业中,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公有制控股企业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所以
在企业正常经营获得盈利的条件下,确定可分配收入比例时,应参考同类股份制企业的股息率,使股东的收益不低于同类股份制企业;
同时,要保证按劳分配基金能够随效益的提高而相应地增长。
在企业经营状况不甚理想时,可分配收入比例应当向劳动者倾斜,首先保障劳动者的收入不低于同类股份制企业的劳动者。因为公有制资本股息的实质是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处理是完全合理的。
五、现阶段按劳分配存在哪些劳动计量方式?
1、
按能力计量劳动的方式;
2、
按岗位计量劳动的方式;
3、
按最终贡献计量劳动的方式;
4、
按劳动成果计量劳动的方式。
六、按劳分配的对象、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按劳分配的对象:
扣除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和有关社会基金之后的作为消费资料的劳动成果。
按劳分配的性质:
按劳分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实践原则。
一方面,按劳分配否定了不劳而获,体现了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经济平等的权利关系。
另一方面,按劳分配以劳动者提供的社会劳动作为衡量个人收入的同一尺度,又会产生个人之间收入的相对不平等。
按劳分配的作用:
1、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
按劳分配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七、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原因:
1、
这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要求;
2、
它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
如何:
1、
要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必须要反对和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按劳分配,应当鼓励一部分劳动者先富起来;
3、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社会主义最终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八、如何正确理解我国“鼓励一部分人依靠劳动先富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内涵?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
内涵:
这主要是指在同一单位,应当鼓励一部分有特殊劳动技能、肯干苦干的人依靠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同时,也意味着承认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因社会经济因素带来的个人收入差别。
看待:
承认这种差距,从总体上说有利于发挥分配关系的激励功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必须看到,
对于因客观条件引起的劳动者个人收入差距,包含着不公平的成分,应当通过再分配的手段不断加以调节。
九、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点是什么?
(1)
公有制的形式是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个生产者的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2)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做各项必要扣除,也就是要适当扣除积累基金、社会消费基金,剩余的部分才能用于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
(3)
直接以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
(4)
分配的主体是社会。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