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
一、为什么说把公有制企业塑造成为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公有制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通过市场竞争追求利润;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微观单位,他们又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这两者能否统一,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1、
公有制企业面向市场的经营也要最求利润最大化。
2、
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目的具有两重性。
3、
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分为社会与企业两个层次。
4、
企业的生产目的和企业经营目标具有统一性。
5、
社会生产目的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也会有矛盾。
综上所述,社会生产目的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全社会自主联合劳动者的总体利益与企业联合劳动者的局部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无论从企业角度还是从公有资本所有者或国家角度,都应正确处理好这种辩证关系。
二、试述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机制和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与公有制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企业发展战略,
是企业在分析外部环境、自身条件及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市场目标(产品的发展、市场开拓等)做出的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
企业经营机制,
是指一定所有制关系和经济机制为基础,在特定企业体制下,企业内各种经济关系和各种生产要素按一定原则有机组合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方式。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是指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过程在内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
三、什么是联合劳动优势?你认为应当如何发挥联合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分工协作是社会化生产的普遍现象,而
联合劳动是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的独有现象。
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劳动者劳动的基础是资本家占用和控制资本,而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是自己的私人利益。
在这样的基础上,工人的分工协作被局限在企业本身的范围内。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劳动者不仅可以在企业内部有效地进行联合劳动,而且可以在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具有一致性的基础上,通过国有资本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资者起战略性控制、协调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多企业之间自觉、有效地实现高水平的协作,因为有条件创造出更高的劳动效率。这既有利于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企业必须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独立经营,但是,这并不影响发挥社会主义自主联合劳动的优势;
而只有善于发挥这种优势,就可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创造出比资本主义企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生产主体的角度来看,公有制企业一定不能忽视发挥自己固有的联合劳动优势。
四、如何理解公有制企业的主人翁地位?
在市场经济中,公有制企业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竞争力,这需要充分发挥包括管理者、科技人员在内的企业总体劳动者的
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劳动者处于被强制、被支配的地位,占支配地位的只能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
而在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处于主人翁地位,这是公有制企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公有制的优越性所在。
1、
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由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2、
企业经营者要团结和依靠企业广大职工群众。
3、
公有制企业要重视维护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建设。
五、联系实际,批判“国有企业退出论”和“国有企业低效论”。
“国有企业退出论”,这种观点认为,
国企只应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所谓“自然垄断”领域起作用,
主张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这其实是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把社会主义国企与发达资本主义的国企混为一谈。既然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
增强国民经济实力、
国防实力和
民族凝聚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国有企业就不仅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绝对控制地位,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也应当发挥重要作用,这样才有可能促进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保证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往往是微利或无利的,如果把能够获取利润的竞争性领域都让位于非公有制企业,那么国有经济就不可能壮大发展。
“国有企业低效论”,这种观点是为前一种观点提供论据的,认为国有企业只有私有化才能提高效率。其实,“国有企业低效论”是个伪命题。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一个极其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目前GDP达到世界第二位,充分证明国企绝不是低效的。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亏损国有企业增多,这是体制转轨时期的暂时现象,不能作为国企必然低效的证据。
3、
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等腐败现象,这正是背离公有制的要求造成的,往往与所谓“管理层收购”的私有化“改制”有关,鼓吹“国有企业低效论”的实质,其实是新自由主义鼓吹的私有化思潮的一种表现。
第十六章 繁荣农村经济
一、 如何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
农业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2、
农业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工业和其他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程度;
3、
农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4、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二、 为什么说目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和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了新的特点:
1、
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开始发生变化,供给有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2、
需求由主要靠增加产量解决温饱,转变为提高品种质量满足人民改善生活。
3、
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约束,而且受到市场的约束。
4、
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业开始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
三、 为什么要在统筹城乡中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向现代农业转变;这种转变又涉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起的农业生产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农产业的发展等一系列变化,要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整个农村经济走上全面繁荣的轨道。
只有统筹城乡发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有力的支撑。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要实现这些要求,单靠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全国一盘棋”的精神,在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同时,组织城市支持农村建设,工业和各行业支援农业发展。在上述意义上,
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时期。
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手段:
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需要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
2、
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纳入城乡统一市场。
3、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四、 农业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如何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含义:
农业现代化
是指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其特征是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生产劳动者知识化等特征。
如何促进农业现代化:
1、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2、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3、
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4、
培养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五、 如何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1、
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
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3、
打破体制性障碍,方便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六、 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农村集体经济“两个飞跃”的战略思想?
战略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意义:
农村土地因地制宜的适度规模经济,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这需要与之相应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来保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第二个飞跃”,关系农村千家万户的经济利益,会经历较长的过程,因此,它是农业现代化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
七、 如何正确理解集体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利益关系?
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都要通过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来实现,因而一定时期一定面积的土地收益,分为
所有权收益和
经营权收益。
土地集体所有权的集体主体是由一定地域范围的农民自然人构成的,集体农民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平等分享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一份收益。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收益来自土地的集体直接经营,或者来自自由土地经营权承担者从自己的土地经营收入中交付集体所有权的地租。因此,
从理论上说,在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情况下,每个农户的土地收益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从集体所有权收益中分享的部分,一是扣除自己上交集体的地租的经营收入。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的代表,应当由农民自然人集体依法通过民主程序产生,这样才有利于按照农民的意愿,依法处理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是农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得到维护。
八、如何将农村经济纳入城乡统一市场中发展?
1、
突破城乡地区分割;
2、
着眼于全国统一市场,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3、
发展城乡结合的产业链;
4、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
5、
增强农产品在国际竞争性城乡统一市场的地位。
九、如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1、
完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组织保证;
2、
制定城乡协调发展的长远规划;
3、
制定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
4、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5、
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村建设。
十、如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1、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2、
加快农业装备设施的科技开发,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
3、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4、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
5、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十一、为什么要在统筹城乡中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原因:
1、
农业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2、
农业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工业和其他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程度;
3、
农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4、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基础中的支柱;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
(1)
城乡差距明显;
(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3)
粮食安全问题。
如何实现:
1、
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
(1)突破城乡地区分割;
(2)着眼于全国统一市场,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3)发展城乡结合的产业链;
(4)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
(5)增强农产品在国际竞争性城乡统一市场的地位。
2、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1)拓展有序的竞争性农产品市场;
(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3)健全大宗农产品的国家调控机制;
(4)建立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3、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1)完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组织保证;
(2)制定城乡协调发展的长远规划;
(3)制定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
(4)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5)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村建设
4、
搞好农村社区建设
十二、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是什么?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定义:
指农业生产面向市场,实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走向社会化生产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
基本形式及特点:
1、纵向一体化经营:
以“龙头企业” 的存在为先决条件,适用于相对发达的地区;
2、横向一体化经营 :
无须以“龙头企业” 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在落后地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3、农村市场中介组织:
有助于广大农民面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
如何促进:
1、
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项目;
2、
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着重支持粮食产业化生产;
3、
发挥农牧产品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带动作用;
4、
完善农业管理体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