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2019年4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一
发表时间:2019-02-13 11:53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1.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2.九流十家: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
3.血缘九族制:(1)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2)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4.家天下:(1)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控制,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
5.中庸:(1)“中庸”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2)“中庸”的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6.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7.“大一统”意识: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豪的大事。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侵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8.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不是亲族,是同宗。
9.引经注律: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法律的依据。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引经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进行儒家化的改造。
10.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收到崇拜。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11.文化内涵: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12.“三皇五帝”:“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是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13.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业为本的原则和指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勤农观是和统治者具备农耕灌溉与农业历法等知识结构分不开的。
14.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人们一般将隋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科举制度不仅造就了中国的官僚阶层,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5.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意在发掘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涵。
1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17.《阿房宫赋》:作者杜牧。该作品的撰写虽是带有文学夸张,但未尝没有触及历史实情:“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对统治阶级滥砍乱伐林木,在北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揭露。
18.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据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19.什伍里甲制度:是古代中国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最早是春秋齐国推行。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闾里治安。后代里甲制由此发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层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
20.仁爱孝梯:仁者,爱人也;梯者,顺也。仁爱孝悌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处理家庭成员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大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