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2019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史》常考九
发表时间:2019-01-21 10:01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 货币转化为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进而实现价值增值;而普通
货币在交换中不会发生价值增值。
2、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
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工资)由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主要包括:劳动者自身生存的费用;养育后代的费用;教育培训的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时也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时间可区分为必
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就叫剩余价值。
2、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下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
的剥削关系。
(2)资本的分类:不变资本c(constant capital)和可变资本v(Variablecapital)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值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值
区分意义:一是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二是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增强劳动强度获取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获取的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4)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区别:(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能获得。(2)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而一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资产阶级将长期稳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3)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4、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整个过程;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1)资本主义生产的类型——简单再生产①;扩大再生产②
①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②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资本积累的定义: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4)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
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5)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内在动力——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外在压力——竞争
2、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夺者被剥夺!)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