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闻单位参与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而,人力资源是新闻单位最重要的资源.
对于新闻单位来说,人力资源主要之新闻单位内外,能适应新闻单位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运转需要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新闻事业属于高技术的信息产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不论是节目的采编制作、设备的维护检修 ,还是新闻单位的经营管理,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包括发展新闻事业所必需的新闻人才和进行经营管理工作所必需的经营管理人才。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意味着新闻事业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保持和强化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的前提下,新闻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各项管理,合理配置、运作各种资源,而人力资源是其中最重要的。借助科学的管理体系对人力资源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潜能,对新闻单位的进退成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地配置和有效的使用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应当成为新闻单位一切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获取人力资源的最大使用价值,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1,调动人的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贯彻始终的一个主题是承认组织内的人是组织的一种宝贵财富,使人对组织具有责任感笔强迫人顺应组织的要求有更深远得意义。为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应该努力寻求人力资源管理方针与组织目标的统一。
2,开发人的创造性。创新是一个组织参与竞争、谋求发展的重要武器。创新过程中,个人创造性的开发程度至关重要。管理者要为职工发挥创新潜力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组织条件。
3,为事业生存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事业的生存与蓬勃发展,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保障。应将组织对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与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效用,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4,发挥人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协调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还要切实关心每个人在物质、精神和业务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帮助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
●我国新闻单位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带有行政事业管理单位的干部管理性质,又带有企业单位的劳动管理性质。
目前,我国大多数报社的岗位分工和人才分布一般为“三大部分、五个系列”。
三大部分:采访编辑、经营管理、党务和行政
五个系列:新闻编辑系列、工程技术系列、经营系列、管理系列、党务及行政系列
新闻单位在劳动工资制度上一般实行劳动定额管理,编制定员管理,工资、奖金和津贴相结合,并配以其它相应的奖惩措施。
1.劳动定额有2种形式:工时定额 和 产量定额(新闻单位常用)
2.编制定员是根据企业既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装备情况、生产技术要求、生产条件,按照劳动定额及定员标准,以及企业管理机构及层次的设置等因素确定企业必须配备的各类人员的数量标准,是企业科学配备人力的依据,定员是建立岗位责任制、搞好按劳分配的前提。
工资制度是国家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各项政策所规定的工资等级制度、工资形式、工资水平、工资关系、津贴、奖励等的总称。我国目前的工资制度有三种,包括 技术等级工资制、职务等级工资制、结构工资制(新闻单位)。
结构工资制 又称多元化工资制,新闻单位职工工资由 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组成,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是主体。
工资形式是指工资的计算方法和支付形式。工资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新闻单位常用,普遍实行“打分制”)。
奖金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是对劳动者提供的超额劳动的报酬,作用是鼓励职工为单位、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
津贴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补充形式,是补偿职工额外和特殊的劳动消耗而支付的劳动报酬。表现为 误餐费、交通费、通讯费。
新闻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与新闻媒体的一系列变革不相适应,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一些矛盾。我国新闻单位中的传统劳动人事制度,其基本前提是把新闻单位作为事业单位来管理,在人员编制定额、工资和奖金标准等方面都有严格限制,这对于激励优秀人才、促进人才的流动非常不利。能者不能进,劣者不能出,成为不少新闻单位老总感到头疼的问题。一些新闻单位采取变通的方式,在本单位本体之外,实行所谓的“企业编制”,即除少数高级管理人员属单位编制内人员外。其它人员均实行招聘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但只能是过渡性质的权宜之计,因为长期实行这种“一社两制”,“一台两制”,会使得新闻内划分等级,不利于不拘一格的选拔和使用人才,坐上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保护某些缺乏自觉的在编人员的落后与懒惰。
新闻事业的发展对新闻单位用人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改革方向是竞争上岗、全员聘用、严格考核,培养跨世纪的新闻人才。
●目前,各新闻单位选用职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社会招聘.2)聘用兼职.3)毕业分配.
●全员聘用是对现行用人制度的巨大挑战,即彻底端掉职工原来的铁饭碗。全部采用聘用制、进行严格的综合测评,能者上、劣者下,能进能出。这实际上打破了新闻单位发展的瓶颈,解决了用人上的重大难题。尽管实行全员聘用制度还有难度,但它将是用人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哈尔滨日报社95年实施。
我国新闻单位职工培训主要有四种形式:
新人培训、专业训练(专门业务培训)、管理训练(走上管理岗位的)、领导培训(领导人的高级培训).
后勤保障体系的地位与作用。
在新闻单位中,后勤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为新闻工作服务、为生产经营服务、为新闻单位职工服务的问题,它是新闻单位不可缺少的配套体系。加强后勤保障体系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职工生活,满足职工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共同需要。良好的后勤保障体系,是新闻单位新闻采编工作顺利进行,并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的重要保证。职工获得了生活上的方便,减轻了经济负担,丰富了文化生活,就可以精力充沛的进行工作,同时,能增强对单位的归属感,树立以单位为家的观念和主人翁意识,保持稳定的工作情绪。
新闻单位的后勤保障工作的物业管理包括三类业务:
1,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日常使用性、维护性管理,包括建筑与设备、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管理
2,对单位办公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性业务的管理,生活、餐饮、娱乐服务等
3,对利用物业开展的多种经营项目的管理,办公用房出租
新闻单位后勤保障体系的改革方向?
改革的总方向是:强化经济核算,实行租赁承包,开展多种经营,进行住房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走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之路
传统的新闻单位后勤服务工作带有革命战争时期“供给制”色彩,强调福利性,规模小而范围全,对象只限于内部职工,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够高。
目前各类企业的后勤保障体系纷纷实行改革,走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之路,这也是新闻单位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住房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新闻单位后勤改革的当务之急。
新闻单位后勒管理的改革,应该由福利服务型工作模式向经营服务型工作模式转变.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