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P56~62)
答: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论述P72)
*3、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简、论述、案例分析、辨析P73~76)
*4、中等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P84~86)
答:首先,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中等教育是联结教育链条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中间环节,在教育结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等教育体系中,初级中等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它是人人都应达到的最低水平的基础教育。接受初中教育后,一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走向了社会生产领域;一部分学生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步入高中学习阶段;高中阶段通过同样的分流形式,一部分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学习和训练,另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进入高等学校教育学府。通过这样教育分流形式,中等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最灵活的一环,促进了教育结构向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在现代化生产建设中,中等教育是中等熟练水平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5、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P103)
答: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它是马克思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之后所做出的科学论断。它给正确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观点如下:
答:(1)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2)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3)只有在公产主义社会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辨析P105这是一个评价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给正确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6、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多、简、论述P118~122)
**7、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为: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P269)
*8、论证师生合作的工作关系。(材料分析题的理论支持P273)
答: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指师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的根本特征就是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共同参与教育活动。
师生关系具有工具性的目的,即它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小标记用意:
1、 为可写或不写内容
2、 为可以另外成题
3、* 书上明确的题型
4、** 重点题
5、蓝色的字是书页或题型分类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