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作品
11.分析《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钟鸣百又八》
一、写作特点
1.鲜:作者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凌晨发生的事当天上午就报道出来,新鲜及时。2.活:作者营造了一种意境美
香烟缭绕的肃穆现场 古刹迎新的悠远钟声 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步入钟楼的性空法师
一群欢呼雀跃的日本游客
背景材料不仅解释了扶桑客人为何远渡重洋来聆听钟声的原因,也提供了知识,为新闻增添了色彩
3.短:紧紧围绕寒山寺的钟声,语言凝练,凝聚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12. 分析《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
一、事例与数据的现实意义
1. 在报道成就和经验时,要完全真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讲成绩,又不回避缺点。
2. 一系列数据的运用,使读者看到南京绿化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
3.重点介绍了南京在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三例
4.消息引用一位助理工程师的话,对“三点不足”充分解释,有可靠数字,有对危害的说明,有如何改进的意见。体现出南京市园林局同志的中肯和诚意。
5.三点不足可以让各地园林部门引以为戒,学习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13.分析《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一、主题
通过报道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编写《临床误诊100例》,赞扬了他们的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表达了对良好医德的肯定与倡导。
二、报道角度
这篇新闻从介绍一本新书的角度,反映了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学教研组的医务工作者,把自己的失误公之于众,用于自我批评,敢于坚持真理,愿把自己临床工作中的教训作为别人的“前车之鉴”的高尚的思想品德。
新闻中用具体事实做了说明,从一个新的侧面显示了我国科技人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面貌、新成就。
14.分析《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一、创新性特色
突破了追悼会消息的老框框
镜头式导语
以挽联概括人物辉煌灿烂的一生
二、散文式结构
改单一的叙述为夹叙夹议、夹叙夹描的散文结构。
导语描写性文字和叙述性文字交织,烘托追悼会场肃穆的气氛,刻画人们的心情,情景交融。
用挽联生动概括了金山同志战斗的一生
几十幅照片回顾了金山同志艺术成就和走过的路
散文化笔法亲切感人,叙述中带着议论。
15.分析《京郊出现“科学热”》
一、报道角度与深化主题的关系
通过水稻专家一周的工作记录,反映农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让人感到立意巧妙,报道角度新颖,表现手法别开生面。
角度的选择是否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成功与否。
二、结尾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引用廉教授对记者的谈话,补充说明了京郊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盛况,既反映了事物的广度,又表现了事物的深度,使新闻事实更加丰满,增加了新闻的力度,强化了思想性。
16.分析《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一、谋篇布局、组织材料的特色
精选了两个精彩场景:水奔隧洞和水出隧洞。
围绕水奔隧洞和水出隧洞两个场面,重点描绘了奔腾的水流和欢腾的人群,穿插背景材料。
第一段:总结式导语
第二段:开始放水
第三、四段:水奔隧洞、人群鼎沸
第五段:交代引水工程背景材料
第六段:水出隧洞、人群欢腾
第七段:试通水过程顺利
二、背景材料和主要新闻事实的关系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背景材料交代了试通水的目的、时间、行程、水流量。
试通水场面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引滦入津工程全线试通水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意义及特点呈现。
17.分析《抢菜记》
一、真实准确的事实在批评性报道中的作用
1. 批评性报道是对现实中的缺点、错误或问题的报道,宗旨不在于揭丑,而在于“治病救人”,为防止批评失实或失度,批评报道应真实准确。
2. 本文运用了现场观察的采访手段,运用大量细节描写,精选典型,再现抢菜现场,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现场观察的采访手段
本文的亮点在于用现场观察采访手段采写的目击新闻。
观察记录了中午的4次抢菜行动:几个人、抢法、抢了多少、装在何处、抢菜人的信息等;
现场观察采访非常具体形象再现了事件与人物,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
三、结尾特色
结尾用贴在院内墙上的”营业员试题“与院内现场抢菜的实况形成绝妙的讽刺,鲜明的对照,使主题升华,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
18.分析《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一、数字在文中的作用
1. 这些翔实的、能说明问题的数据体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这一重要的、具有显著性价值的事实。
2. 通过数据的对比,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
二、人物活动、现场情景、鹤类知识介绍紧密结合的表现特色:
作者运用了立体思维的方式,把人物活动、现场情景、鹤类知识介绍巧妙结合起来,叙述、描写、说明,情景交融,为主题服务,使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比平面叙述更接近实际,更有影响,产生良好的报道效果。
19.分析《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一、时效性
我国首次组团参加奥运会比赛,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新闻价值大
新华社最先发布,比东道主先20分钟,使这条新闻的含金量大大增高。
二、结构特点:
全文围绕”零的突破“选材、布局,结构紧凑、完整,短小精悍:
导语:“零的突破”精确时间、由来,以及它在中国体育史上的意义。
接着围绕”零的突破“引述团长的谈话,介绍金牌得主许海峰的基本情况和当时的心理感受。
“零的突破”既是一个事实,有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20.分析《陕北有煤海》
一、主体哪些段落对导语中“煤的海洋”做了进一步具体描述?
二、写作特色
用现场情景的描述代替抽象概括的叙述,突出形象化的东西,
用大量极富现场感的画面和事实描述经济现象,让读者身临其境
表现:展现煤海储量丰富
1.对煤海景观的描写
2.对人的活动的描写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