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复习资料:2019年1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章节重点九

发表时间:2018-11-23 15:16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九章  新闻受众的态度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受众行为的心理定向和动作准备,是新闻主体的意图向受众行为转化的中间环节。

★2、受众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客体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

★3、受众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受众对于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同情和嘲讽、厌恶和喜欢等。

★4、受众态度的行为意向:是受众对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应倾向,是受众主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

★★5、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一般来说,权威性包括两个方面:专家身份和社会身份,都对受众态度的改变有重要的影响。

★★6、喜爱性:是指传播者所具有的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与内在精神两个方面。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受众当然愿意接受一些具有吸引力或者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观点。

★★7、可信性:是指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被信赖的程度。这种特性源于受众对传播者传播动机的知觉,也就是说受众认为传播者在道德上是否值得信赖。

★★★8、睡眠者效应:又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加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9、态度差异:是指新闻信息所维护和支持的观点与受众的原初态度之间的歧异程度。态度差异会导致受众产生改变态度的压力。

★★10、唤起恐惧:是指传播者试图凭借带有较强的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方法,是决定人们的态度取向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因素。

★★11、单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仅安排对传播者有利的言论,不提出反面观点,及时提出也是否定对方。

★★12、双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提出正、反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甚至还指出对方观点的合理因素,要么说出其中的不足,要么让受众自己去评判、取舍,但最终还是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

★★13、结论的引出:是指传播者把自己的观点直接表露于事实材料之中,让受众一目了然的传播方法。

★★14、结论的得出:是指传播者并未在宣传内容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受众通过分析后才能体会其中传播者的观点和宣传意图。

★★★15、心理免疫:又称“预防灌输”或“接种效果”,当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了思想准备,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时,当该问题的更大压力出现时,这样的受众因为事先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因而能够坚持固有的正确的态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受众态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1)受众态度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构成:①受众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客体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②受众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受众对于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同情和嘲讽、厌恶和喜欢等。③受众态度的行为意向:是受众对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应倾向,是受众主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2)受众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一般来说,认知成分是受众态度的基础,情绪情感是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是行为前的心理和动作准备。

★★2、简述新闻受众态度的功能。
参考答案:(1)受众态度与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社会性认知判断:①人们对社会上的人或事件的认知判断往往受他们已有态度的制约和影响。②受众的态度也会制约他们对新闻报道的认知和判断。(2)受众态度与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效率:①态度具有过滤器的作用:那些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易被吸收、被同化、被记忆,效果更好;而那些与个体态度相违背的材料,则容易被曲解或歪曲。②当受众主体对某些新闻信息持积极态度时,其心理活动就容易被激发起来,表现出才思敏捷。

★★★3、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新闻受众对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内容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2)社会心理学认为,受众的态度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其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①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②通过联想、模仿等学习方式学习的结果。(3)新闻受众的态度,也是由于社会环境、团体、家庭等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的学习而形成。

★★★4、新闻传播者的权威性指什么?为什么新闻传播者的权威性能够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
参考答案:(1)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2)形成权威性的心理原因:①受众自己在某方面所知甚少或了解不充分,人们心目中客观上都存在着慕名心理,佩服那些地位较高,资历较深、很有学识和经验的人,愿意和他们的观点达成一致。②受众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地位较高的传播者或级别较高的传播工具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往往不是某个人的主张,而是某个党派、团体或某种社会势力的代言人,人们乐于接受他们的观点。

★★★5、新闻传播者的喜爱性指什么?它与新闻传播者的权威性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1)喜爱性:是指传播者所具有的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与内在精神两个方面。(2)传播者的权威性更多的是从受众的理智上讲的,而喜爱性是偏重于反映受众对传播者的情感因素。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受众当然愿意接受一些具有吸引力或者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观点。

6、新闻受众产生喜爱性的心理原因?
参考答案:(1)人们都有模仿自己喜爱的人的倾向,通过对他的服饰式样、行为举止的模仿,会容易接受他的观点。(2)传播者自身具备一定的人格特征,比如其仪表体态以及言谈举止都具有吸引力。(3)受众易于接受那些同自身身份、职业、背景、态度和观点相近或相似的传播者的特征。(4)按照认知平衡理论,当受众对某一问题的态度与自己喜欢的人的态度相矛盾时,一般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而与自己喜欢人的观点一致,以此来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但如果两者的观点一致,则会强化原有的态度。

7、传播者如何利用喜爱性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参考答案:(1)首先,新闻媒介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和爱好策划自己的新闻栏目,给栏目一个适当的定位。(2)新闻媒介应选择受众喜爱的播音员和主持人。(3)新闻媒介可以充分发挥知名记者的作用。

8、产生可信性的心理原因?
参考答案:(1)传播者的传播动机对于传播效果十分重要。(2)道德高尚的传播者容易让传播对象信服,而怀有个人自私目的的传播者,一旦被传播对象发现了这些目的,就会对传播产生不利的影响。(3)对传播者来说,让传播对象相信自己是一个客观公正、没有自私目的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9、产生睡眠者效应的心理原因?
参考答案:产生睡眠者效应,主要是受众自身的因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1)从动机上来说,受众使用媒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接受新闻信息的内容。信息源的权威性等会对受众有一定的影响,但受众毕竟不是为了信息源而接受信息。对于受众来说,记住传播内容比记住传者本身显然更有意义。(2)受众对信息源的情绪情感色彩,可能会干扰他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但这种状态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受众的情感因素会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理智的因素,受众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对信息的内容品位、咀嚼,会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来。

10、传播者如何利用“睡眠者效应”提高传播效果?
参考答案:(1)睡眠者效应的要害在于新闻内容较之传播者本身更能在受众心中经受住时间的考验。(2)传播机构可以由某些不受欢迎的人充当信息源,只要信息内容对传播机构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也会接受他的观点。(3)为了防止对方利用睡眠者效应进行反面宣传,最好采取先发制人,对于某些事件的报道要及时,不给对方反面宣传的时机。

11、受众的人格变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参考答案:(1)受众的自尊心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通常高些,他们不大容易改变态度。自尊心弱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低,他们不太重视自己的意见,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改变态度。(2)受众的智力。高智力的人不容易受到不合逻辑的论证的影响,低智力的人则较少受到复杂论证的影响。(3)受众的气质。一般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情绪兴奋性高,外倾性明显,但态度的稳定性稍差,因而态度变化也容易些;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情绪容易冲动,相对来说固执己见,态度不容易改变;粘液质的人稳重,沉默寡言,注意不宜转移,态度也就是难以改变。(4)受众的性格。独立型性格的受众比较自信,坚持自己的看法,一旦形成了某种态度,就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而顺从型性格的受众,则常对自己的决定、看法态度不坚定,甚至怀疑,易于受到他人的暗示与劝服,态度比较容易改变。

★★★12、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要研究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
参考答案:(1)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主要涉及:群体规定的情境;事先预告的情境;分散精力的情境;信息重复的情境。(2)这是因为促使受众态度改变的劝说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而不同的传播情境对传播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情境因素的研究。


三、论述题

★★★1、在影响受众态度的诸多因素中,作为新闻传播者是怎样发挥影响的?请分别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主要有:新闻传播者的因素;新闻信息交流过程的因素;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因素;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2)为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新闻传播者自身可以利用和发挥的因素主要有:权威性、喜爱性、可信性和睡眠者效应。①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一般来说,权威性包括两个方面:专家身份和社会身份,都对受众态度的改变有重要的影响。②喜爱性,是指传播者所具有的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与内在精神两个方面。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受众当然愿意接受一些具有吸引力或者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观点。③可信性,是指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被信赖的程度。这种特性源于受众对传播者传播动机的知觉,也就是说受众认为传播者在道德上是否值得信赖。④睡眠者效应,又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加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2、结论的“引出”与结论的“得出”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在新闻宣传中采用哪一种方式更能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理由何在?
参考答案:(1)结论的引出,是指传播者把自己的观点直接表露于事实材料之中,让受众一目了然的传播方法。
结论的得出,是指传播者并未在宣传内容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受众通过分析后才能体会其中传播者的观点和宣传意图。(2)结论的引出的方法:观点清晰、结论明确,容易理解,也不会产生过多的歧义。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让受众产生抵触心理,而且效果不够稳定。(3)结论的得出:结论由受众自己得出的,由于受众对自己的信赖较少产生抵触心理,同时受众是在分析、总社等而得出的结论,这样印象较深,而且也会记得比较牢固。(4)在新闻宣传中采取何种方式,与受众的素质有关:如果受众的素质比较低,则采用结论的引出,直接表达出传播的意图较好。如果受众的文化水平比较高,理解力较强,则采取结论的得出,让受众自己去体会为好。


四、应用分析题

★★★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怎样改变的?哪些因素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试举出当前新闻宣传的一则成功案例。
参考答案:(1)受众态度的改变是受众已有的态度因新闻媒介或新闻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受众对某一客体持有一种态度,而通过媒介的宣传后,推翻了原先存在于自己心目中的已有的心理倾向,而接受而来新的观点。新闻受众态度的改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方向上的改变,即质的改变;另一个是指程度上的改变,即量的改变。
(2)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主要有:新闻传播者的因素(权威性、喜爱性、可信性和睡眠者效应);新闻信息交流过程的因素(态度差异、唤起恐惧、单方面论证、双方面论证、结论的得出、结论的引出、信息呈现秩序的先后);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因素(心理免疫;受众的人格变量);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群体规定的情境;事先预告的情境;分散精力的情境;信息重复的情境)。(3)结合实际分析。

★★★2、概述单方面论证与双方面论证的区别,以及霍夫兰就此问题所作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你认为这些结论在今天是否适用,要作哪些改变?
参考答案:(1)单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仅安排对传播者有利的言论,不提出反面观点,及时提出也是否定对方。(2)双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提出正、反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甚至还指出对方观点的合理因素,要么说出其中的不足,要么让受众自己去评判、取舍,但最终还是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3)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于1945年所作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这两种论证方法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②对文化程度搞得接受者;双方面论证效果较高,而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受众,以单方面论证为宜;③还要考虑接受者接受信息前所持的态度。(4)这些结论在今天虽然继续有效,但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受众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单方面论证已经难以影响受众态度了。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