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
一、德国历史学派胡萝卜社会改良思想
19世纪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历史学派成为当时德国境内主导的“意识形态”,它非常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两个支撑点:一是从理论道德出发;二是国家至上。
1885年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
一、
庇古的“经济福利”思想
1、以马歇尔的均衡均衡价格作为依据。在他看来,只有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才可能称为经济福利。
2、其影响思想因素: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3、两个命题:一是对于一个人的实际收入的任何增加会使满足增大;二是转移富人的货币收入予穷人会使满足增大。
4、增进社会福利的两个努力:一是为增进社会福利就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而增加国民收入量,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社会福利就会增大。
5、他的“收入均等化”主张的基本依据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简述庇古提出的一系列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准则与措施(答12)
答:1、福利措施应当不以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积累为宗旨,否则就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
2、不论实行直接转移收入还是间接转移收入措施,都要防止懒惰和浪费,以便做到投资于福利事业的收益大于投资于机器的收益。
3、反对实行无条件的补贴,认为最好的补贴是那种“能够激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在实行补贴时应附有以下条件,即先确定受补贴者自已挣得生活费用的能力,再给予补贴。否则,那就会使某些有工作能力的人完全依靠救济。
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与国家干预理论
1936年,他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彻底摒弃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传统经济学信条。
其观点包括:
1、 非自愿失业的成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2、 通过国干预实现充分就业
3、 社会保障是经济波动的“减震器”
4、国家干预经济和提供社会福利是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社会保障理论流派
一、简述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的主要理论依据(答13)
答:强调平等与民主化,认为福利国家的发展是工业文明和政治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认为福利国家能够不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达到消除贫困和实现平等的社会目标,能够培养利他主义、互助精神和社会一体化思想;认为福利也是一个以国家的经济繁荣为目的的投资,可以刺激消费和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主张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其主要观点:主张由国家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为失业、疾病、工伤和年老者提供经济援助(社会福利)
二、简述新自由主义的福利市场化的主要观点(答14)
答:福利服务市场化是最好的选择,应当减少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由社会成员自已为自已谋取福利
三、简述中间道路论者的共同参与论的主要观点(答15)
答:在社会保障领域,国家负责应当与个人负责并重,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国、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体系。
第三节 社会保障理论范畴
一、为什么说社会保障的“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答16)
答:1、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2、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以权利公平为基础, 以机会公平为准则,以结果公平为标志的公平原则。 公平的两种状态: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的横向公平是社会保障第一公平目标或基本公平目标。在保证第一公平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纵向公平。 3、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
二、谈谈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答17)
答:社会保障的功能就由社会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既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增强了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规模和需求水平。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派无限扩大“福利国家”的功能,使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必然导致“福利国家”危机和“福利国家”论的危机。
三、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主义或国家干预主义
1、 古典经济学派否定社会保障
2、 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派赞成社会保障
3、 社会保障理论将融合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合理内核
第四节 社会保障理论命题
一、社会保障理论通常围绕哪几个共性命题展开(答18)
答:通常围绕以下共性命题展开
1、 社会保障的目的:通过利益的再分配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
2、 社会保障的功能:政治功能—稳定社会;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平衡社会需求、调节投融资、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功能—安定生活(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具有济贫的作用;二是基本生活保障,具有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三是福利生活保障,具有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3、 社会保障的对象:就业关联性保障;全民(公民)性保障;社会保障对象的逐步扩大趋势
4、 社会保障的项目:
5、 社会保障的水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的人不至于遭到灭顶之灾;二是保证大众勇于竞争,而不至于产生惰性和依赖性
6、 社会保障的原则:1)社会保障原则的重要性和复杂性;2)普遍性原则与选择性原则之争
简述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答19)
答:社会分配的利益作为一种社会权利对所有的公民都是均等的,如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青少年的公共教育或义务教育。
支持者认为,社会保障政策和项目是对社会所有成员共同面临的那些风险的回应,而不仅仅是对贫困者、残疾人或那些特殊困难群体所面临风险的回应。同时认为,满足社些需求的公共制度或项目安排应以作为与政治权利等同的社会权利为一般性基础。
简述社会保障的选择性原则(答20)
答:指社会利益的分配依据个人的需要来设计,通常 依据收入状况而定,如对贫困者的公共援助和为贫困者设计的公共住房项目等。
其观点:认为,申请资助的家庭或个人,必须证明实属需要。与将社会保障看做是社会普遍可获得的权利相反,提倡制定以穷人为救助目标的制度和政策
选择原则支持者认为,适宜的社会政策或社会保障制度,必然是有严格的限制的,有能力满足自我需求诉那些人不应该领取国家或政府的补助,纳税人应该帮助那些由于合乎道理的原因而不能自立的人;强调社会保障的社会绩效,即如果社会力求趋于更高水平,那么,只有向那些贫困者提供保障性援助,要比向所有人均等地提供保障性援助更为有效。
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保障原则将决定项目的不同设计。如果坚持普遍性原则保障项目在设计上应当人人有份;如果坚持选择性原则,保障项目在设计上将
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比较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所采取的各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各项社会保障子系统的总和,是由各项社会保障子系统所构成的社会保障整体。
社会保障分为哪几个基本类型(答21)
答:1、按保障项目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 2、按照福利性水平不同分:福利型社会保障、保险型社会保障、储蓄型社会保障
3、按资金来源渠道不同: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基金积累制)、部分积累制(统账结合制)
一、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的主体和基石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遭遇风险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
按照资金来源泉渠道不同,社会保障分为哪几种基本模式(答22)
答:略
(一)简述社会保险的优势(答23)
答:优势在于国家推广、众人缴费、互助共济、分担风险、共渡难关
(二)|简述社会保险的特征(答24)
答:强制性、共济性、普遍性等
(三)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哪几个项目(答25)
答: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
(四)社会保险的对象:一般是全体劳动者,目的是保障其基本生活
(五)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与待遇:来源—用人单位一劳动者个人缴费,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待遇—社会保险是一种缴费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待遇高低往往同缴费相联系。
(六)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关;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待遇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七)简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答26)
答:保险目的和性质不同;保险对象和作用不同;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不同;待遇水平不同;立法范畴不同;管理理体制不同
二、会救助—社会保障的最后防线
(一)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
1、救助:指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与非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物质援助与非物质援助
2、 救济:主要是指物质方面的援助。
(二)简述社会救助的特征(答27)
答:义务的单向性;基金的无偿性;对象的限制性;目标的低层次性;手段的多样性;
(三)简述社会救助的内容(答28)
答:包括:贫困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及扶贫工作等。
(四)简述社会救助的对象(答29)
答:三部分:一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失去劳动能力者;二是虽有劳动能力但因客观因素以致失业、无法获得收入或收入中断、收入减少,而且又无法获得社会保险给付者;三是因受到天灾、人祸等因素而导致不接受紧急救助无法维持生活者。
(五)简述社会救助的标准(答30)
答:社会救助标准:是指贫困线标准或者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标志—贫困线(最低生活保障线)。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
绝对贫困:指低于当地居民必需的最低标准的生活状态,一般缺乏维持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条件不能得到满足。
相对贫困: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而言存在较大差距的贫困。
(六)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
四种方法:1、恩格尔系数法—关于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生活开支的比例关系的定律。内容—一个家庭消费食物的比重为其收入的递减函数和家庭规模的递增函数;2、国际贫困标准标准法—是一种收入比较法:3、生活形态法—剥夺指标法;4、市场菜篮法—标准预算法
通常:社会救助标准以“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参照标准,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加以确定。
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升华
(一)社会福利定义
广义: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创建的、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提供的各种社会性津贴、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包括:各种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娱乐(新闻广播)、市政建设、住房津贴等
狭义:指国家和社区组织为满足种类社会弱者和遇有一定困难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而向他们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包括:儿童福利、老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等项目。
(二)简述社会福利的内容(答31)
答:公共福利事业和专门性的福利事业
专门性的福利事业:老年社会福利、残疾人社会福利、儿童社会福利、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
(三)简述社会福利的特征(答32)
答:1、社会福利为人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社会福利的保障方式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服务和设施
3、社会福利事业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4、社会福利体现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责任
5、社会福利是消费品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
社会保障类型与模式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类型;
1、标志—“社会”对其成员的保障程度当属划分社会保障类型的基本标志。
2、类型—福利型、保险型、储蓄型三种
(一)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基金主要由国家和雇主承担
1、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型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比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比较全面的保障形式。
2、简述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答33)
答:主要特征:1、依法实施;2、普遍保障;3、公平优先;4、基金主要由政府和雇主承担;5、项目全、标准高;6、重在提高生活质量
(二)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基金主要由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承担
1、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保险型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绩,经济有雄厚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实行“选择性”的保障原则,即对不同的社会成员适用不同的保障标准。
2、简述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答34)
答:1、依法实施;2、基金由个人、雇主一国家承担;3、待遇与缴费相联系
(三)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基金主要由雇主和个人承担
1、储藏型社会保障制度(储蓄型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称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2、简述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答35)
答:1、依法实施;2、个人账户积累;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按照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将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分为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基金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统账结合制)三种基本模式。
1、现付制:是一种代际供养制度,年轻人缴费、年老人领取,即期收入,即期支出,不进行个人缴费积累,养老保险待遇不与个人缴费关联的一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该模式的原则:以收支平衡、以支定收
该模式的特征:以待遇确定为特征
该模式的优点:管理简单,不存在基金的营运和保值增值问题。
该模式的缺点:要求经济基础和人中结构稳定,否则在经济不景气和人中老龄化时均会出现缴费比例过高、资金筹集困难等问题。
1、
完全积累:(基金积累制)
是指劳动者个人设立基金账户,按照既定的缴费比率逐月缴费,缴费本金和收益形成个人账户基金,退休待遇同个人账户基金规模紧密联系的一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基金来源:个人和雇主
原则:以收支平衡、以收定支为原则。
优点:激励缴费,自我保障,不会引起代际冲突。
缺点:基金保值的风险较大,缺少互济性。
3、部分积累(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统账结合),是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
退休人员一部分养老金的筹集实行现收现付制,另一部分实行积累制模式。
其他两种方式相比有如下特点:
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既能够保留现收现付制养老金的代际转移、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又能实现完全积累制刺激缴费、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既能够减轻现收现付制福利支出的刚性,又能够克服因完全积累制导致的个人年金收入的过度不均而保证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既能够利用完全积累制积累资本应付老龄化危机,又能够化解完全积累制造成的企业缴费负担过重与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是一种经较理想的社会保障模式。
第一篇 福利型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型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瑞典、加拿大
特征:1、依法实施;2、普遍保障;3、公平优先;4、基金主要由政府和雇主承担;5、项目全、标准高;6、重在提高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