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复习资料:2019年1月自考《商业伦理导论》知识串讲一

发表时间:2018-11-09 16:07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1.伦理: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的事实和关系规律的事实,又是从这关系规律中引申出的法则、法理、道理及其“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
2.伦理的双层含义:伦理是客观的社会关系事实;包含着应当怎样的客观要求和好坏、善恶、正邪的价值取向。
3.道德:规律、法则、关系之理给人提出的心性、品行的规范要求;将这种规范要求内化于心、得道于己而形成的个人品性、品德。
4.伦理关系:经过认得自觉意识和自我规定,体现了好坏善恶价值取向的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客观必然性关系。

简答:
1.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伦理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伦理是整体,道德是部分,道德是伦理发展中的一个环节:(1)道德的根源深植于客观的伦理关系之中。
(2)道德是将客观存在的伦理的他律转化为个人或行为主体意志的自律。
(3)道德是调节伦理关系的方式、手段。
人们通常把两个概念混同使用,伦理学也用以表示道德哲学。
2.调节伦理关系的强制手段与非强制手段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相互区别。
(1)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为用,彼此强化对方的作用。
(2) 二者相互区别。从作用性质看: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而道德没有。从作用范围看:法律范围比道德要窄。从作用效果看:法律比道德更快速、更高效,道德比法律更深刻、更持久。
(3) 总之把二者摆在并重的位置上,对社会伦理关系调节最佳。
3.商业活动中的基本伦理矛盾
(1)自利与利他矛盾,解决根本出路社会公正。
(2)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矛盾,解决关键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总之,解决商业伦理基本矛盾的总方法和原则是:兼顾、结合、最优化妥协。

选择:
1.伦理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包含好坏、善恶的价值标准、包含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所应追求的总目的、最终价值目标。
2.伦理的本质和道德的根源:揭示伦理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和顺序。
3.伦理的善: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繁荣,人的各种潜质潜能全面发展。
4.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总目标。
5.商业伦理的研究对象:商业活动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
6.伦理学分为:理论伦理学、应用伦理学。
7.人的本性的三大维度: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
8.理论伦理学分为: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规范伦理学。
9.商业伦理属应用伦理学-经济伦理的一个分支。



第二章 交换关系中的伦理

名词解释:
1.商品:用于交换并可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交换:人们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相互提供劳动产品以满足各自需要的经济行为。     
3.商品交换: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规则,相互资源让渡产品使用价值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4.商品经济: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主要内容包括:商品关系普遍化、经济活动市场化。主要特点有:等价交换经济、货币经济、当事人具有自由意志、以市场为中心、相互竞争。
5.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同属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指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和引导社会经济运行的经济形式。
6.自由:是没有外在强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的进行选择,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志,自主决定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属于积极的自由。
7.平等:是公正的根本原则。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应该是无差异的,即完全平等;人人享有的非基本权利应该是不均等的,即比例平等。
 8.所有权: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所有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是一种财产权,又称财产所有权。
9.公正:给予每个人应得的利益,对可以等同的人或事物平等对待,对不可以等同的人或事物区别对待。公正也可以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等利”、“等害”交换。它的核心是合理均衡,即社会中人们一种不偏不倚的均衡关系,说到底就是社会成员之间权利义务的统一。

简答:
1.商业产生的原因?
(1) 外部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
(2) 内部条件: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
2.交换伦理关系如何形成?
(1)交换本身包含商业伦理(2)交换本身呼唤商业伦理
3.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区别?
(1)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所有权是所有制经过法律法律调整的形式,属上层建筑。 (2)所有制存在于一切社会,所有权,是一种历史现象。

选择:
1.世界上第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是英国。
2.平等交换的先决条件:产权关系独立化。
3.商品交换的伦理基础:自由、平等、所有权。
4.公里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表现在:公平、公正。
5.等价交换的前提是:所有者的平等。
6.所有权是商品交换的最根本基础。
7.公正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分配性公正、补偿性公正、惩罚公正、制度公正、交换性公正。8.所有权具有:经济意义、法律意义、伦理意义。
9.三大事件:新大陆发现、圈地运动、殖民贸易、商业战争和产业革命。
10.所有权实质:劳动与所有权关系、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
11.人们的经济自由主要表现在:财产权的自由支配权。


第三章 契约关系中的伦理

名词解释:
1. 契约: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事项的文书。现代学术界认为契约就是合同。
2.合同: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达一致的协议。
3.契约自由:缔约自由;选择相对人的自由;确定契约内容的自由;选择契约方式的自由。
4.契约中的平等:伦理中的机会平等,也叫程序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
5.契约中的自由:形成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只受法律和工序良俗的制约。     
6.契约中的诚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以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
7.契约中的公平:契约双方的利益要对等、平衡、等价有偿,一方取得另一方的利益必须付给对方相应的对价。
8.公序良俗:公序即公共秩序,公家、社会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须的一般秩序。良俗即善良风俗,是民间存在的约定俗称的一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
9.法律:反映统治阶级的一直和利益,并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旨在维护统治秩序的特殊社会规范。
10.法律的创制方式:法律的产生方式,有两种:制定和认可。
11.习惯法.国家通过立法程序认可的习惯。

简答:
1.契约关系中的伦理属性?
(1) 契约关系中主体地位是平等的
(2)契约关系的主题是自由的主体
(3)契约关系中的诚信  
(4)契约干系中的公平   
(5)契约关系中的合作
(6)契约关系中对公序良俗的维护
 2.契约关系中的法律属性表现在?
(1)法律对它内涵的界定  (2)契约必须依法订立   (3)契约关系是法律关系
(4)契约关系中受到侵害的利益会受到法律的救济
3.法律的本质、伦理意义?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3)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4)具有为社会共利益服务的作用

选择:
1.经济活动主体期望通过交换来实现盈利目的。
2.权利与义务的等量交换就是公正。
3.保护人们相互贡献与索取的根本手段是权利。
4.企业的全面履行和诚信履行的原则是建立在契约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基础上的。
5.资本主义契约制度特点:立法体系完备、奉行契约自由原则。
6.合同的法律特征: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是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主体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是一种协议。
7.法律对伦理关系的维系与调节:通过立法手段将重要的伦理关系确认为法律关系、并用法律来保护和调整这种关系;运用法律意识强化伦理关系。


《商业伦理导论》知识串讲一【点击直接下载】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