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复习资料:2019年1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串讲四

发表时间:2018-11-08 16:10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1.[单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 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

2.[单选]目标本位评价即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 价。

3.[单选]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了目标游离评价。

4.[单选]效果评价被称为“暗箱式评价”。

5.[单选]量的评价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 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6.[单选]质的评价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 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7.[单选]利维对教育评价的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审视,将其划分为三个时 期: (1)古典的考试型时期(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3)后现代时期。

8.[单选]第一代评价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 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9.[单选]第四代评价的中心思想是,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 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

10.[单选]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 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11.[单选]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种,即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12.[单选]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它以“自然科学 范式”为其理论基础。因而这种评价取向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的研究”方法。这 种评价取向对应于古巴、林肯所称谓的“第二代评价”以及利维所指的“心理测量 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13.[单选]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

14.[单选]主体取向的评价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这种评价取 向对应于利维的评价的“后现代时期”以及古巴、林肯的“第四代评价”。

15.[单选]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16.[简答]目标达成模式包括的七个步骤。目标达成模式即泰勒在“八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评价模式,它是以泰勒的课 程理论为依据、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它包括如下的七个步 骤:(1)建立目的和目标;(2)把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3)以行为名词表述目标,这一步还包括要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4)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5)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6)搜集学生表现的有关资料;(7)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17.[单选]差别模式是由普罗沃斯于1969年提出的。

18.[单选]外貌模式是斯太克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

19.[单选]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 一步发展而成的。

20.[简答]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理由。 其理由主要有二:首先,这种模式不再单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关心评价结 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其次,回应模式回答了所有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 包括目标达成的程度、决策、判断等。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单选]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 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 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2.[单选]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 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 序,这种研究取向有时被称为“程序主义”。这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 导地位。

3.[单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 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 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4.[简答]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毫无疑问,二者相辅相成。首先,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 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着眼于 使一项课程计划由无到有、由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课程理解是对 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其着眼点不在于课程开发 的具体程序,而在于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 其次,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 的某种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尽管课程开发者可能并未自觉意识到这一点。课程理解的最终目的是对课程与课程事件赋予新的意义,而要真正使这 种意义实现出来则需要通过课程开发过程,所以课程理解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指 向于课程与课程开发过程的根本转变。 既然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存在内在的统一性,那么课程研究内容的未来方向 应当指向于“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5.[单选]“质的研究”包括行动研究、人种志研究、理论研究等。

6.[单选]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是“量 的研究”,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 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 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该方法论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哲学对“客观性”的信奉的基础 上的。

7.[单选]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即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的基本 内涵。

8.[单选]人们观念中那种“提高质量、兼顾平等”的思想看来已不适合时代 要求,应当由“平等与高质量能够兼得,必须兼得”的理念取而代之。

9.[单选]“唯科学主义”成为支配20世纪课程改革的主导价值观。

10.[单选]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 规则所构成的世界。

11.[单选]“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 程。

12.[单选]“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 的课程。

13.[单选]该时期的“样本课程开发”是追求“解放理性”的。

14.[单选]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都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 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构成。

15.[单选]为保证课程改革的科学性,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都有相应 的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该机构的职能是:(1)研究并把握国际课程教材改 革的发展动向;(2)研究并把握本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3)对所形成的课程改革方案展开比较研究与实证实验研究; (4)开展课程评议与课 程评价。

16.[单选]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是对事物 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 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17.[单选]建构主义则使教学成为人的解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 知识建构的主体,通过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18.[单选]信息社会是一种“网络化社会”,“网络化社会”的基本交往方式可 以称为“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

19.[单选]教学设计者将越来越指向于发展“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技术观,而 不是“仪器中心的”教学技术观。“仪器中心的”教学技术观是极狭隘的,是早期的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征。

20.[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 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 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 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 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 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环境, 如果对该学习环境进行静态分析,可以发现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 个要素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

21.[单选]建构主义者非常强调“合作学习”。

22.[单选]情境教学不需要独立于问题解决过程(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 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场合驱动评价”。

23.[简答]情境教学的特征。 情境教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学习者中心”。情境教学的第二个特征是“情境中 心”。情境教学的第三个特征是“问题中心”。

24.[单选]“随机访问教学”是另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基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25.[单选]随机访问教学正是为了克服这种教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简单化倾 向,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

26.[单选]随机访问教学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 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 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27.[单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 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28.[单选]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 “最近发展区”。

29.[单选]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 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 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串讲四【点击直接下载】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