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现代成本核算方法
第一节 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指以各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作业中心成本库归集成本,产品完工时再按照各作业中心的成本驱动因素确定各自的分配率,将所归集的成本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
1.1作业成本的产生
1.1.1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起源于
美国,
20世纪会计大师
科勒首先提出。
1.1.2传统成本会计的局限性与作业成本实施的必然性:1.成本结构变化对成本核算的影响;2.产品多样化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1.1.3
作业成本产生的意义:1.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2.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3.解释了资源耗费、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4.提供了不断提高成本效率的业绩评价体系;5.作业成本信息可以有效地改进企业战略决策;6.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1.2作业成本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1.2.1作业与作业成本
a.作业:【概念】作业(activity),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
b.作业成本:【概念】作业成本是指产品消耗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
1.2.2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
【简答】作业成本法以作业的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几类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给予作业成本法原理的成本核算,首先将成本追溯到作业,然后再将作业追溯到产品。按照成本的可归属性,确定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1.2.3作业成本核算的内容:1.作业调研;2.作业认定;3.成本归集;4.建立成本库;5.设计模型;6.应用软件;7.运行分析;8持续改进
1.2.4作业成本核算的过程
资源
资源动因
作业消耗资源
作业
作业动因
产品消耗作业
产品
第一步:作业消耗资源,因此根据作业设置成本库,将各种产品消耗的作业量作为分摊成本的依据,将资源成本按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成本。
第二步:根据产品消耗的作业,将个作业总成本在进行汇总,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
![]()
作业成本库 A
制造费用 作业成本库 B 产品或服务
作业成本库 C
1.3作业成本控制
1.3.1作业成本控制概念:【概念】作业成本控制,是以作业为基础控制产品成本的方法。
1.3.2实施作业成本控制的作用:1.有利于成本控制的精确化和科学化;2.有利于分清各作业中心的责任;3.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4.有利于企业总目标的实现;5.有利于打破集权型的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节 质量成本
2.1质量成本的概念与构成
2.1.1质量与质量成本的概念
a.
质量【概念】:质量是对履行产品使用目的的综合评价,是基于客户使用感官来说明的。
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客户的程度,包括两部分:第一,产品设计、生产规格、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程度的一致质量;第二,产品或服务功能复合客户要求程度的设计质量。
b
.质量成本【概念】: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客户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
2.1.2质量成本的内容:包括
1.预防性支出;2.评估性支出;3.补救性支出。
2.2质量成本的特点和意义
2.2.1质量成本的特点:1.质量成本内涵的广泛性;2.质量成本形式的多样性;3.质量成本的可变性;4.质量成本的收益性。
2.2.2质量成本核算的意义【Q】
【简答】(A)产品质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1.为管理者进行质量决策服务;2.为质量成本责任考核提供依据;3.强化企业质量成本管理;4.明确各相关责任部门或人员的责任;5.能调动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积极性。
2.2.3现代质量成本与传统质量成本
a.现代质量成本的核心理念
传统质量成本的定义是体现出对高质量的不懈追求基础上的。
现代质量成本强调三部分:预防质量不足成本、预防质量过程成本、故障成本和无效成本。
【概念】
预防质量不足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水平不低于基本的质量标准,能够满足客户合理要求所支付的费用。这一成本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也是合理质量观念的基本要求。
【概念】
预防质量过剩成本是指企业为避免产品质量过程而产生的无效成本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它体现了合理质量观念对降低产品过剩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观念下成本管理的特点之一。
【概念】
故障成本是指由于企业的产品质量低下,无法达到最基本的标准而给企业造成的各种损失。该成本和
预防质量不足成本之间存在
负相关关系。
b.现代质量成本与传统质量成本
b.1传统的质量成本认为:预防和鉴定成本增加时,失败成本就会减少。
b.2现代的质量成本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寻求客户满足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2.寻求产品跟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的平衡;3.寻求产品部件间质量的协调与平衡。
2.3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原则、程序和组织体系
2.3.1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原则
【简答】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原则:1.制定适宜的质量成本;2.成本记录数据真实可靠;3.建立完善的成本决算体系。
2.3.2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程序
【简答】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程序:1.最佳指联成本水平的确定;2.质量成本预测与计划;3.质量成本的核算(3.1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与统计;3.2质量成本的核算);4.质量成本分析和报告;5.质量成本考核。
2.3.3建立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
建立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三项基本内容:1.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系统;2.明确各主要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3.制定统一协调的工作程序网络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3.1产品生命周期与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3.1.1产品生命周期
【概念】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产生直至消亡的整个过程。分为:开发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3.1.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概念】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涵盖的各阶段发生的成本总和。
![]()
![]()
生产者成本(研究开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
![]()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消费者成本(运行成本、维修成本、养护成本)
![]()
社会责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
a.生产者成本(包括研究开发成本、制造成本和营销成本)
a.1研究开发成本是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指定费、原材料和半成品试验费等。
a.2制造成本是指生产动力成本、生产工艺成本、生产准备成本、生产转换成本、生产计划安排成本、检验成本等。
a.3营销成本是为推销产品和提高客户满意度而发生的成本,包括产品包装、存储、运输成本、为销售产品所发生的广告销售费用、用户培训成本、保修服务成本等。
b.客户成本(是从客户的角度确认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后发生的各种成本,包括初始资金成本、产品的运行成本、维修成本和养护成本、处置成本等,是客户支付的各种费用)
b.1初始资金成本包括购买设备、基期或其他产品的成本及其相关手续费、运输费,产品的安装成本、试运行成本以及操作员工的培训费用等;
b.2运行成本主要是指产品使用或运行过程所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能源消耗、间接人工、间接材料和组织管理成本。
b.3维护成本主要包括日常性维护、由于故障而导致的偶然性重大整修维护等所发生直接人工、材料和燃料成本、维护设备的相关费用以及相关的付费服务成本。
b.4处置成本是指在设备或产品的生命周期终结时,由于处置相关资产所发生的成本。包括有关设备的拆除、资产的废弃成本及出售过程所发生的成本,扣除其残值。
c.社会责任成本(社会责任成本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承担的环境成本)
c.1环境成本是指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由于其对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3.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意义
【简答】(Q)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意义:(A)1.有助于企业的定价决策;2.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的长期和潜在收益能力;3.有助于企业分析自身的竞争环境
3.3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方法
3.3.1滚动预算法:霍尔格伦提出。生命周期营业利润=生命周期收益-生命周期成本
3.3.2类推模型法:在相似产品或零件的成本上,根据其与目标产品的不同来调节成本。
3.3.3参数模型法:使用以往系统的历史数据,给予成本确定变量来预测新系统的成本的一种核算方法。通常是在生命周期早期使用。
3.3.4详细模型法:根据生产时间、物料消耗量及其价格等来估计产品或活动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或日常开支。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