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
一、 单选1*20=20
1. 工作分析最初产生于
美国的工业企业中 p2
2. 1747年,
狄德罗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实施了一次工作分析,据说他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实施工作分析的人
3. 系统的工作分析最早出现于
19世纪末20世纪初p2
4. 系统的工作分析是在美国科学管理之父——
F.W.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p2
5. 1950年,
赛迪.范提出了“职能职业分类计划”理论 p4
6. 工作分析被誉为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石”p8
7. 职位即岗位,是某一时间内某一主体所担负的
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 p19
8. 职务是指主要职责在
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 p19
9. 职系又被称为工作族,由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组成,是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不同,但工作性质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P19
10. 职组是指若干工作性质相近的所有职系的集合,也叫
职群 p19
11. 职级是
同一职系中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 p20
12. 职等是
指不同职系之间,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要求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p20
13. 工作任职者是工作分析的一个最关键
主体 p21
14. 工作岗位的任职者是工作分析中的
“天然的”最佳主体 p21
15. 工作分析内容的确定是进行工作分析的一个
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 p26
16. 系统原则: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系统,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
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组织系统的一部分 p30
17. 动态原则:工作分析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p30
18. 参与原则:工作分析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
但不能把这项工作看成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 p30
19. 经济原则:工作分析是一项非常费心费力费钱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组织的各个方面。P31
20. 岗位原则:工作分析的出发点是从
岗位出发分析其内容、性质、关系、环境以及任职资格等,即分析完成这个职位工作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与条件,而不是分析在岗的人员如何,否则会产生防御心理等不利于工作分析结果结果的问题 p31
21. 访谈法即适用于短时间可以把握的
生理特征的分析,又适用于长时间能把握的
心理特征的分析 p40
22. 除访谈法外,问卷法也是国内目前运用
最广泛、效果最好的工作分析方法之一 p48
23. 一般来说,观察法适用于
短时间的外显行为特征的分析,适用于比较简单、不断重复,又容易观察的工作分析
24. 工作评价因子是用来评价管理类工作相对价值的纬度,即用来衡量某一管理工作(职位)相对其他工作(职位)而言对组织的贡献度有多大 p88
25. 职能工作分析法最早起源于
美国培训与职业服务中心的职位分类系统 p90
26. 通用技能就是指是人能够将事、人和信息(数据)有机联系在一起,虽然受个人偏好和个人能力的影响,联系的程度存在差异 p91
27. 特定技能就是指是工作者能过根据工作标准进行特定的工作,在任务分析中特定技能表现在培训单元中的特定部分,可以依照绩效标准将其分成不同的等级。P91
28. 适应性技能就是指工作者在工作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下趋同或求变的能力,如在物理条件、人际环境和组织结构
29.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
梅奥在“
霍桑实验”中提出的。P107
30.
活动,是构成业务流程的基本要素。P120
31. 活动间的
逻辑关系,是决定流程的关键因素。P120
32. 业务流程的类型划分,根据价值及过程结构划分,从系统与全局的角度,依据价值链的观点及过程结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
核心流程、支持流程、业务网络和管理流程。P121
33. 按照输入输出的划分,根据输入、输出对象的不同将之分为
有形的实物流程和无形的信息流程。P121
34. 按照跨越组织的范围划分,根据业务流程的各活动承担者层级的不同,可将业务流程分为
个人间流程、部门间流程和组织间流程。P121
35. 按照组织活动性质划分,可将业务流程划分为
营运流程和管理流程。P121
36. 按照业务流程实现的功能划分,可将其划分为
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P122
37. 决策岗位,主要指公司的
高级管理层,。P134
38. 管理岗位,是指组织中部门、科室的
主管人员或经理。P134
39. 专业岗位,是指从事
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例如工程师,会计师等。
40. 执行岗位,是根据工作需要、依据工作要求而设置的操作性岗位,具体指专门
从事行政或服务性工作的岗位。
41. 生产岗位,只要指直接从事制造、安装、维护及为制造商做辅助工作的岗位。P134
42. 有效配合原则,岗位设置应以组织的
工作目标和任务为中心。P135
43. 有效管理原则,在岗位设置时考虑管理幅度问题,就是考虑管理的效果问题,考虑不同层级岗位数量设计的合理性问题。P135
44. 能级原则,能级是借用原子物理中的概念,指原子中的电子处在各个定态时的能量等级。P136
45. 一般性原则,岗位设置应基于
正常情况的考虑,不能基于例外情况。P137
46. 效率定编定员法,指组织根据其生产任务和员工的
工作效率以及出勤率等因素来计算定编定员人数的方法。
47. 设备定编定员法,指根据组织任务确定必须看管的设备数量,再依据设别条件、岗位区域、劳动负荷量及工人看管定额、出勤率等来确定定编定员的方法,是效率定编定员的一种特殊形式。P140
48. 工作岗位定编定员法,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多少,各岗位的工作量大小、工作班次等因素来确定定编定员的方法。
49. 比例定编定员法,比例定编定员法是指组织按照组织中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关系来计算另一类人员的定编定员方法。P140
50. 职责分工定编定员法,指按照组织根据经营规模、管理方式、各类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因素,按照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来确定的定编定员方法。P140
51. 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是工作分析的
首要问题。P148
52.
工作分析内容的确定是进行工作分析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环节。P149
53. 企业的劳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
经营者和员工代表的关系。P154
54. 我国的《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分为大类
8个,中类
66个,小类
413个,细类
1828个,共
四个层次。P162
55. 工作关系分析是对工作的
制约与被制约关系、协作关系、升迁与调换关系等进行分析。P166
56. 必备知识分析,指对工作执行人员所具有的
基本知识技能的分析。P166
57. 必备心理素质分析,指对工作执行人员的职业倾向、运动心里能力、气质取向等,也就是工作中应具备的耐心、细心、沉着、诚实、主动性、责任感、支配性、情绪稳定性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P167(大概了解)
58. 必备的身体素质分析,必备的身体素质分析是指对工作执行人员在工作中应具备的行走、跑步、攀登、站立、平稳、旋转、弯腰、推拉、耐力、灵活性、协调性等进行分析。P167(大概了解)
59. 工作分析的结果最终表现为
工作说明书。P168
60. 工作
名称是工作标识中最重要的项目。P174
61. 工作概要又称为工作目的,是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工作的总体性质、中心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P175
62. 在编写工作关系时要遵循两个原则,即:
经常性和重要性原则。P176
63. 工作职责指任职者所从事的工作在组织中承担的责任、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及其要求。P176
64. 工作职责描述,是工作描述的
主体。P176
65. 工作权限指根据该职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组织赋予该职位的权限范围、层级与控制力度。P177
66. 心理素质要求是根据岗位的
性质和特点,对员工心里素质及其发展程度所进行的综合分析的要求。P186
67. 一份完整的工作说明书一般应包括工作
描述与工作
规范的主要内容。P192
68. 岗位也是组织
最小的构成单位。P209
69. 岗位名称是区分某一岗位与其他岗位的
首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P210
70. 岗位职责是指一个岗位所要求的需要去完场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P210
71.
排序法是使用较早同时也是操作最简单、非定量的岗位分析方法。P220
72. 排序法是指由评价人员按照自己的判断,根据一些特定的标准(例如工作复杂程度、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等)进行整体比较,从而将岗位按照相对价值进行排列的一种方法。P220
73. 通常可选取总岗位的
10%~15%作为标杆岗位。P221
74. 分类法多用于
薪水制的岗位中,特别是政府部门和服务业。P222
75. 要素计点法一般适用于岗位资料清晰、完整,排列大量岗位时运用要素通用和工资决策明确无误的企业。P224
76. 因素分析法实际上是对排序法的一种量化改进,是指选取多种报酬因素,按照各种因素将标杆岗位进行排序,并确定相应货币值,然后排列剩余岗位的方法。P224
77. 海氏三要素评价法主要适用于评估管理岗位的
相对价值。P225
78. 海氏三要素评价法认为对岗位价值影响最大的付酬因素只有三种,即
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负责任。
79职务形态中的
上山型,此类岗位的应负责任比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P227
80.
平路型,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类岗位中与应负责任并重。P227
81.
下山型,此类岗位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应负责任重要。P228
82. 准备阶段是整个岗位评估活动的
基础性环节,这一阶段涉及的内容只要有:清理岗位、撰写岗位说明书、选择并设计岗位评价方法、与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P230
83. 评价阶段是整个岗位评价工作的
关键环节,最终的评价结果有效与否基本取决于评估人员是否在评价阶段遵循正确的评估程序与基本的评估原则。P232
84. 评价阶段的最后会生成岗位
分值排列表,评价小组据此撰写岗位评价报告。P234
85. 工作专业化时期,从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P241
86. 工作轮换和工作扩大化,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P241
87. 工作丰富化及其特征再设计时期,从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P242
88. 运用社会技术系统方法时期,从
20世纪80年代至今。P242
89. 工效学原理,又称为
人类工程学、工程心理学、生物工艺学等。P247
90. 工作设计中的社会技术理论认为在工作设计中应该把技术因素与人的
行为、心理因素结合起来考虑。P251
91. 机械型工作设计法,该方法主要强调按照任务专门化、技能简单化以及重复性的基本思路来进行工作设计,从而使得工作本身不再具有任何显著的意义。P253
92. 生物学型工作设计法,通过使用设施、工具、环境等与人的工作相协调,从而减少个人生理压力和紧张感,提高员工的舒适度。P253
93. 知觉运动型工作设计法,是在设计工作时,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来确保工作的要求控制在人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界限之内,从而降低工作对信息加工的要求来改善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使用者的反应性。P253
94. 工作专业化是最传统的一种工作设计方法。此种方法在
流水线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P254
95. 工作扩大化是指通过增加工作内容,使工作本身变得更加多样化,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P256
96. 管理层次的设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和限制,通常情况下,
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与
管理幅度反
97. 效度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有
内容效度、概念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等。P282
98. 工作分析效果评估方案的制定顺序:确定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目标,确定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主体和客体,选择评估标准,确定评估方法。P289
99. 工作分析效果评估资料的收集方法可分为四种:
历史资料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P291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